职业规划选择。

职业规划怎么写,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前言即总论;第二部分,自我分析,包括业余爱好、性格、价值观、专业技能等;

选择职业是一种智慧

银行职位一直是求职者心仪的金饭碗,高工资,福利好,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许多人对银行工作是趋之若鹜。但向阳生涯却接待了不少的捧着银行职员的金饭碗,却深感前途的黯淡。

 事情的原本是这样的:

 Cody,学历本科,信息管理专业,在国有银行上海分行某支行做前台柜员4年。每天每天7:40到单位,晚上19:30回家,他自己表达整日面对着电脑敲键盘,像是电影里的卓别林。有时,Cody说很怀疑自己的能力,心里常念叨难道大学白念了?

  刚入职时,Cody是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去上班的。可没过多久就觉得很无聊、很繁琐,规章制度太多,有时候想下柜去趟洗手间,都要上4道锁,更别说那些没完没了的检查。每天重复机械的忙着,回到家什么也不想做,累!

  除了柜面的储蓄工作,还要销售银行的理财产品和银行保险产品。上次银行要推销一个保险产品,我硬着头皮去跟客户销售,一个月下来也就只成交了两单。

  我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到底适合做哪一行,但我知道自己不喜欢银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机械化的工作方式让我难以忍受。Cody向CCDM职业规划师诉苦,去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保险从业资格证和初级物流师证书,可是因为没有任何的相关经验,不敢贸然改行。究竟如何才能找到真正值得奋斗一辈子的工作?还有,我的个性很犹豫,面对这样重大的选择,不敢自己做决定,太纠结了!

  Cody说,自己离而立之年越来越近,心里越来越恐慌。每天的工作缺乏成就感,就像一个透明人。人家都说银行工作是金饭碗,可他却觉得眼前一片黯淡。

职业规划师的给予解决方案:

  Cody的职业困惑是,在银行工作多年后,是继续留守,还是要丢掉金饭碗重新定位?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认为,Cody想要换工作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对于当前所从事的银行柜员工作,与他的职业价值观相悖,事情琐碎、繁忙,工作没有认同感,体会不到个人价值感,发展机会小,跳槽的意愿比较强烈。

2、由于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员工内部考核力度加大,考核压力让他有种危机感,一边要硬着头皮创业绩,另一方面却感到自己的能力明显不足;

3、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积极进取、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他取得了其他相关证书,为自己今后的转型做好相应的一些准备,提升职业竞争力,可是真正等到做转型与否的决定时,他又没了方向。此外,Cody的父母都是银行系统的从业人员,对于他想要离开银行系统的想法持反对态度,周围的朋友也都劝他,现在到哪都有竞争压力,还是银行的金饭碗更加保险。

  经过职业性格、职业倾向测试以及能力分析,再通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一对一沟通,职业规划师发现,Cody具有缜密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乐于助人的特质,这是理财规划师所必需的素质要求。鉴于Cody的可利用资源都在金融行业,综合他自身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可利用资源整合以及限制性因素评估, Cody可继续留在银行系统,立足现有平台转换发展方向。

职业发展通道是:柜员―理财师资深理财规划师第三方理财公司-成立理财工作室

具体行动计划:

zc530.Com小编推荐

向前一步,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态度


那些习惯了一进会议室就自动坐在第二排,即使自有高见,也不主动发言的女性,是时候坐到桌边来,身体前倾,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那些习惯了一进会议室就自动坐在第二排,即使自有高见,也不主动发言的女性,是时候坐到桌边来,身体前倾,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今天的我们还需要提倡男女平等吗?在中国,女人早已不再裹小脚,几乎一半的大学生是女性,一半的工薪阶层是女性。男人已经在分担家务。女人还想怎么样?女人每年还有半天妇女节的假呢,是否也该设立男人节?男人们忍不住问。

但是,当我们的视线在政府和企业的管理架构图向上移动时,女性在领导和管理层中的比例却大幅度下降。

年仅38岁的法国环境和交通部长娜塔莉科修斯柯莫里塞(NathalieKosciusko-Morizet)问我:既然中国女性普遍都进入了职场,那么请告诉我,为什么我在中国的官员中很少看到女性?这还真难一句两句说清楚!在中国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女性的确是凤毛麟角。在美国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在结婚生育后离开职场,或在职场的晋级阶梯上止步不前。

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女性成为领导者?是不能?还是不愿?抑或两者都是?有没有一种无形的障碍,会让女性在职业的某个时刻自动放弃上升的机会?职业女性究竟能不能兼顾事业和家庭?是我们太贪心了,还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准备好?

现实是,虽然在法律上男女平等了,但在通常的社会观念里,包括女人对自身的认识上,障碍依然存在。2011年的麦肯锡报告里称,在职场提升方面,男人靠潜力,女人靠业绩,也就是说,男人只要展现未来能做什么就可以升职了,女人则必须证明已经做成了什么。当男人成功了,人们会分析他内在的才能与品质;而女人成功了,人们首先会问她有什么靠山?。

社会调查显示,成功的女人不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一个男人若要受欢迎就必须取得成功。如果一个成功的男人离婚了,人们并不会因此低估他的成功;但如果一个成功的女人离婚了,人们则认为她失败了!事业家庭之间的选择题似乎是给职业女性特备的。

女人们内心的自我定位也常常让她们经历煎熬,如果不能做个好妈妈,首先跟她们过不去的是她们自己。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曾说:职场中的母亲都有一个名字,叫内疚。更有趣的是,女人也肯不轻易放过其他女人。你这么忙一定没时间陪孩子吧。会不会很难过?这样的提问绝对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道德审判。

在中国,几千年来女人都是通过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从而获得自己的社会价值;无论是举案齐眉,还是岳母刺字,女人几乎没有独立的社会价值,她们的价值往往通过她们的男人来实现。社会价值对人的异化并不分男女:一方面,女人被捆绑在女性的角色里;另一方面,男人被捆绑在男性的角色里,他们需要进取,拼搏,变得有权、有钱、有地位,这难道不也是对男人天性的束缚?而在今天,如果女性的解放仅仅是做男人能做的事,那么是否就等于把女子从一种异化中解救出来,然后再放入另一种异化?

本书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鼓励更多的女性往桌前坐。她明明知道自己具有哈佛大学教育背景、跟随美国财政部部长工作的经历、知名大企业高级管理者的经验,优厚的薪酬等等,这些都让她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但是,她还是决定写这本书,我认为这就是她的勇气。

她带来了21世纪的女性宣言:突破有形无形、外在内在的束缚,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同时,她也为女性提供了一些具体建议。例如,做一个18个月的职业规划,学一门新的技能以加强自身的能力,在适当时候向你的上级要求加薪升职,对伴侣和孩子诚实地说出你的困难,等等。她自己坚持每天5点半下班,好让其他同事也能准时下班,照顾好家庭。

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是现代男女都应该考虑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男人在妻子生育的时候,也应该休产假,因为照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不仅是责任,也是一种享受。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优先考虑,因此不能苛求每时每刻的完美。桑德伯格说:不求完美,只求完成(Doneisbetterthanperfect!)。

我想加一句:不求完美,只求完整。无论男女,都值得拥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和自我实现,这是生理的、心理的、事业的、情感的、物质的、精神的积累过程,需要慢慢地成长起来。就如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开始,渐渐拥有发达的根,茁壮的干,茂盛的枝叶,繁密的果实。一年四季中它有不同的姿态,岁月里它有不同的承担,不能要求它同时拥有花朵和果实,但成长是它永恒的追求。正如树的价值不能只用打多少家具来衡量,女人不应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或社会平等指标里的数字;她的价值不是看她做到了什么职位,赚了多少钱,生了多少孩子,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否拥有了充实丰盈的人生。她应该不受内在或外在的干扰,并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这些选择是当总统还是做一名全职主妇,都值得尊敬和欣赏。

我认为真正的平等是,无论男人和女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获得个体自由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终有一天,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都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拥有自由的选择权,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最大的自我价值。而这一天,就是男女共同的节日!

本文观点:

突破有形无形、外在内在的束缚,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真正的平等是,无论男人和女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获得个体自由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时代在变,人的追求也不断在变。如果女人一成不变,男人一定会变,与其让男人变,不如改变自己!爱自己的女人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生活着,而是跟着社会的脚步在改变自己。改变往往意味着自己的能力和自信的散发。有能力的女人敢和男人比天下,有自信的女人行走在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敢于拒绝别人,是一种性格;善于拒绝别人,是一种能力


职场有这样一种老好人,对别人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

敢于拒绝别人,是一种性格;善于拒绝别人,是一种能力

即使心里不情愿别人拿自己当差使,呼来唤去的,

但由于性格软弱,又碍于情面,不敢拒绝别人,

所以一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到头来别人表面说他是老好人的同时,内心还在笑话他无能。

落得这般境遇,怨不得别人,就怨自己太好说话,脸皮太薄,面子太矮,

真应该改一改软弱的毛病,好好学学如何在职场上说拒绝别人的话了。

1、敢于拒绝

拒绝别人是一种性格,在职场上,如果别人拿你当软柿子捏,让你做不属于你职责范围之内的事,

你就不要一味软弱顺从和迁就,把不是自己的球踢出去,这一点一定不要客气,

这里也包括领导安排你做的,但实际不是你的工作,或者是职责分工不明的工作,

自己再不好意思,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做好与领导的沟通,博得领导的理解。

如果别人让你做违背原则的事,那你就更需要拒绝,不给对方违背规定的机会。

2、善于拒绝

拒绝也是一种能力,拒绝的方式要注意委婉,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美味下来,侧身难以下咽,因此,拒绝别人不冷硬直,但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要给自己对方借坡下驴的机会,给别人台阶下,

在这里不行。 还有别的办法吗?

让他觉得你不想帮他,但你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用语上也要进行注意使用委婉与温和,表达我们自己生活抱歉和无能为力帮不上忙的愧意。

3、慎用拒绝

拒绝实际上是和人打交道,采取消极的态度,

特别是对于更高级别的领导,以办理的关系,或者拒绝尽量谨慎,

下级服从上级,保证领导的权威,对领导中国提出的要求我们虽然不是通过自己工作职责范围的事,

不应断然拒绝,应考虑到领导的困难,向领导说明情况,他们必须这样做,

但是,并非不合理,不懒皮滑,不负责任。

对于企业领导中国提出的要求,不是你该做的,而你又没有进行充分理由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是接受,最好的方法是拖延,先忙自己的工作,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导致醒来,它可能退出的想法,或丢弃。

冷处理,采取拖一拖的办法,总比没有直接进行硬碰硬效果我们要好得多。

4、赢在拒绝

拒绝是一个人原则性的表现,但也要融入灵活性,

敢于去拒绝别人,善于去拒绝别人,

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有主见,有能力,别人会越来越喜欢和欣赏你。

实际上你一味地迁就取悦别人,生怕得罪别人,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在原则底线上你必须下定决心,

不仅敢于说不,还要善于说不,

学会拒绝,从而赢得同事的认可和大家的尊重。

忠诚是一种职场生存艺术


根据英国某权威医学杂志公布的美国军医的一项调查,部署在亚洲某地的美国海军陆战士兵中,90%都曾受到过攻击,大多数人都看到过战友阵亡或受伤。由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和时刻面临危险,陆战队员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该调查表明,有1/6的士兵在完成任务后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个比例和越战时期不相上下。

尽管如此,有幸加入海军陆战部队仍然被美国兵视为一种荣誉。有人甚至愿意为维护这种荣誉而去面对残酷的战争。已在军中服役27年、现年45岁的军士长丹尼尔说:为了跟战友们一起出征,我推迟了退役时间。如果我战前退役,我就不算一名真正的陆战队员。

在某些队员看来,加入海军陆战队,有点像皈依某种宗教,带着虔诚和献身的意味。正如38岁的蒂莫西少校所说:人们出于什么目的加入海军陆战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传统。

这些都表明美国海军陆战士兵具有高度的忠诚感,由于忠诚于自己的军队,他们甚至不惧怕死亡,难怪有人评价说:永远忠诚对美国海军陆战部队来说,不是一句空的座右铭,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职场犹如战场。身在职场中的每个人,也应该把忠诚作为一种职场生存方式。

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谋求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与忠诚和敬业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许多年轻人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工作,他们频繁跳槽,觉得自己工作是在出卖劳动力;他们蔑视敬业精神,嘲讽忠诚,将其视为老板盘剥、愚弄下属的手段。

现代管理学普遍认为,老板和员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从表面上看起来,彼此之间存在着对立性老板希望减少人员开支,而员工希望获得更多的报酬。但是,在更高的层面上,两者又是和谐统一的公司需要忠诚和有能力的员工,业务才能进行;员工必须依赖公司的业务平台才能获得物质报酬和满足精神需求。因此,对于老板而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员工的敬业和忠诚;对于员工来说,丰厚的物质报酬和精神上的成就感离不开公司的存在。

忠诚是职场中最应值得重视的美德,只有所有的员工对企业忠诚,才能发挥出团队的力量,才能凝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推动企业走向成功。一个公司的生存依靠少数员工的能力和智慧,却需要绝大多数员工的忠诚和勤奋。

老板在用人时不仅仅看重个人能力,更看重个人品质,而品质中最关键的就是忠诚度。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那种既有能力又忠诚的人才是每一个企业企求的理想人才。人们宁愿信任一个能力差一些却足够忠诚敬业的人,而不愿重用一个朝三暮四、视忠诚为无物的人,哪怕他能力非凡。如果你是老板,你肯定也会这样做。如果你忠诚地对待你的老板,他也会真诚对待你;当你的敬业精神增加一分,别人对你的尊敬也会增加一分。不管你的能力如何,只要你真正表现出对公司足够的忠诚,你就能赢得老板的信赖。老板会乐意在你身上投资,给你培训的机会,提高你的技能,因为他认为你是值得他信赖和培养的。

对老板忠诚并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要用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来体现。我们除了做好份内的事情之外,还应该表现出对老板事业兴旺和成功的兴趣,不管老板在不在身边,都要像对待自己的东西一样照看好老板的设备和财产。另外,我们要认可公司的运作模式,由衷地佩服老板的才能,保持一种和公司同发展的事业心。即使出现分歧,也应该树立忠实的信念,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当老板和同事出现错误时,坦诚地向他们提出来。当公司面临危难的时候,和老板同舟共济。

也许你的上司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不能理解你的真诚,不珍惜你的忠心,那么也不要因此而产生抵触情绪。老板是人,也有缺点,也可能因为太主观而无法对你做出客观的判断,这个时候你应该学会自我肯定。只要你竭尽所能,做到问心无愧,你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争取到了未来事业成功的砝码。

忠诚是一种职场生存方式


根据英国某权威医学杂志公布的美国军医的一项调查,部署在亚洲某地的美国海军陆战士兵中,90%都曾受到过攻击,大多数人都看到过战友阵亡或受伤。由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和时刻面临危险,陆战队员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该调查表明,有1/6的士兵在完成任务后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个比例和越战时期不相上下。

尽管如此,有幸加入海军陆战部队仍然被美国兵视为一种荣誉。有人甚至愿意为维护这种荣誉而去面对残酷的战争。已在军中服役27年、现年45岁的军士长丹尼尔说:为了跟战友们一起出征,我推迟了退役时间。如果我战前退役,我就不算一名真正的陆战队员。

在某些队员看来,加入海军陆战队,有点像皈依某种宗教,带着虔诚和献身的意味。正如38岁的蒂莫西少校所说:人们出于什么目的加入海军陆战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传统。

这些都表明美国海军陆战士兵具有高度的忠诚感,由于忠诚于自己的军队,他们甚至不惧怕死亡,难怪有人评价说:永远忠诚对美国海军陆战部队来说,不是一句空的座右铭,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职场犹如战场。身在职场中的每个人,也应该把忠诚作为一种职场生存方式。

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谋求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与忠诚和敬业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许多年轻人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工作,他们频繁跳槽,觉得自己工作是在出卖劳动力;他们蔑视敬业精神,嘲讽忠诚,将其视为老板盘剥、愚弄下属的手段。

现代管理学普遍认为,老板和员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从表面上看起来,彼此之间存在着对立性老板希望减少人员开支,而员工希望获得更多的报酬。但是,在更高的层面上,两者又是和谐统一的公司需要忠诚和有能力的员工,业务才能进行;员工必须依赖公司的业务平台才能获得物质报酬和满足精神需求。因此,对于老板而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员工的敬业和忠诚;对于员工来说,丰厚的物质报酬和精神上的成就感离不开公司的存在。

忠诚是职场中最应值得重视的美德,只有所有的员工对企业忠诚,才能发挥出团队的力量,才能凝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推动企业走向成功。一个公司的生存依靠少数员工的能力和智慧,却需要绝大多数员工的忠诚和勤奋。

什么也不想做,也是一种职业选择吗?


咨询师室里走来一个小姑娘,已经预约了很久,一个月后,还是坚持等我,我想,无论多忙,也要使尽全身力气帮助她,可是,一个多小时的咨询,一种无力感却向我袭来,因为她不适个案,在更多的中国大学里,我看到、听到、感受到无处个这样的影子,5年后,他们可能是职场的新鲜血液,10年后,他们又会是社会的中流砥柱,那么,今天的他们,到底怎么了?

无梦——“我什么都不想干”

“想想几年后,想要什么样的状态和生活?”在咨询室里,这是我常常会跟来访者讨论的话题,“没什么想法吧,我妈想让我当老师,但我不喜欢,你要问我喜欢干什么,也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我的专业其实也可以向很热的金融专业考研,但是我的一个亲戚在做银行金融这方面,她好累啊,我也不想干!

一路走来,我都是听爸妈的安排,他们让我去哪上中学,我就去哪,他们觉得我不适合在这个中学了,就帮我转学,还依然认同,无论在哪,他们都会找到人,看着我,管着我,高考报志愿,他们为我选择了现在的专业,顺便定下了未来的职业,他们不是没问过我的想法,我表达了,但没有用,他们会摆出无数个理由说服我,告诉我他们的选择对我来说是更好的。于是,我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

被安排的小学、被追逐的中学和被管制的高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人告诉他们所要干的事的目的性,当然,无外乎是升学和分数,于是,孩子们的价值里,被剥夺了很多本该有的梦想,只剩下了家人老师想让他剩下的,成功主义、价值偶像的缺失,共同制造了“无梦人”。

他们再很多场合沦为打酱油的局外人,在高压学习之后,相继遭遇学业枯竭、才智枯竭、动力枯竭、价值枯竭,最终情感也枯竭。

无趣——没什么兴趣,喜欢的多、擅长的少

“有可能,现在的状态不好,跟你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关,能跟我分享一下,你做什么事,可以特别投入,特别享受,特别忘我,甚至忘了时间吗?”生涯三叶草告诉我们,通常情况下,厌倦和无聊的情绪多数因为没有兴趣,帮助来访者寻找兴趣点是解药之一。

小姑娘依然很淡然:“真的没有啊,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更没有什么忘我的时光,我只是很享受什么都不做,自己呆着的时候”,“不会啊,无论是谁,都会有些兴趣的,比如看电影啊,听音乐什么的,也都算是兴趣啊?”

我还在试图引导,可是似乎,当你帮大学生寻找兴趣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在把他们引向感官兴趣的享受之中,听音乐、画画、美食、旅游……无一例外的感官享受,可当你真的想让他们把这些大众口味的享受加以行动修炼,变成自觉兴趣的时候,你才发现你正为他们画了一个美味却很虚幻的饼。

毕竟,这个世界需要的美食体验师、旅游体验师、电影评论家、插画家太少了,天分和努力,都是逃避不了的话题,可你知道,停留在感官兴趣的许多人,正是因为付不了这样的努力,承受不了这样的辛苦,也缺少先天的天分,才把自己与大师和艺术家阻隔起来,这个世界,毕竟还是普通人居多。

兴趣这个问题在无数个课堂被分享,却很少听到学生说自己的兴趣就是自己学的专业,在中国,这才是真的悲哀所在,你想把学生的兴趣与专业结合,帮助他们寻找职业,可是,这条路在初始阶段就被堵死了,难道转行才是王道?

无欲——没有更有趣的事可做,只能玩手机

“我不喜欢听课,特别没有兴趣,也没有什么学习的欲望,上课坐在教室里,实在不知道该做什么,就玩手机,其实,玩手机也很没有意思,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做点别的什么,只能玩手机。”当小姑娘这样跟我说的时候,我竟然无言以对。

实用性、趣味性、娱乐性,当社会上各种信息卯足了劲以这样的姿态展示给别人的时候,高校却很难把高数、微积分这样的课程,用一种趋炎附势的姿态,也讲得有趣又有用,的确应该有些东西依然坚守它作为基础理论而存在本分,可什么人愿意陪他一起坚守,却很难寻到。

无痛——“我很爱什么都不做,不去改变的自己”

作为咨询师,我其实并不愿意搬出测评这面大旗,因为来访者会觉得测评是种偷懒,而对于咨询师,对测评结果解释不好,也会砸了职业咨询这块牌子,可是这次,我还是建议小姑娘跟我一起做一做霍兰德的兴趣测评。

三组卡片呈现了三项特征: 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喜欢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小姑娘跟我一起饶有兴致的做完了测试,卡片摆放成了一个“山”字形,不太明确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什么特别擅长的事,但喜欢做的事有很多,不提卡片背后蕴含的兴趣类型。

但看行为本身,就能呈现问题:不是没有个人喜好,而不是愿为它付出真正的行动。所以,咨询以一项作业结束——请结合你的专业和你喜欢做的事情,找到至少十种工作信息,找寻渠道是各大招聘网站。小姑娘顿时面露难色:“啊!这么麻烦,这么累,不做可以吗?我还是当个老师吧!”我不知道说什么,毫无痛感的生涯咨询,真的可以激起改变的涟漪吗?

或许应先寄望体质变好、教育变好,才能顺便改善个人处境。但在整个“四无病患者”的大学中找回热望、情趣与痛感之前,我们不妨先进行“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自我复健——你可以在夕阳西下的大学校园里,拿出手机照张美好的照片;你可以去创业园的店铺里,找个学生学学皮革DIY的手艺。

你也可以去图书馆,找本喜欢看的杂志,索性看上一下午;你可以边吃叫来的外卖边为自己写篇动情的日志……大学生前所未有地需要活着的艺术,因为我们都如同《1Q84》里塞着车的的士司机:“因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到任何地方,所以到这地步,只好彼此觉悟。”

精神体能强健是一种什么体验?


测量精神体能的一个方法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兑现了对自己的承诺。掌握精神体能的捷径就是不停地找一些能立即见效的事情去做,体验成功。

精神体能强健者的5大特点是有行动力;性格好;有精通能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习惯于客观看待一切。对于新的,长期有好处的事情,在最初的时间内会很麻烦,不太好做,但是精神体能强的人会迅速采取行动。

正确思考,正确行动的话,是不会精神不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为三个步骤:1,弄清楚自己面对的问题是什么,2,把问题告诉信赖的人,征求他人的意见,然后按照他们的意见去做,3,反复实践步骤1和2,渐渐地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积累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出现新的问题的时候就不会陷入恐慌,而是能积极的去解决问题。

从发现这个方法到对自己的精神体能有了自信,能够领悟所有发生的事情,我用了将近15年的时间。所以只要掌握了技巧和坚持,谁都能做到让自己的精神体能变强。想要学习某项技能,无论花多少时间,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成功。不要只从自己的经历中积累经验,还要学习他人的经验教训,通过书或者研讨会贪婪的学习他人的经验,并且模拟体验。

精神体能可以说是我们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问题时必要的能源。精神体能形成的关键是:1,与精神体能强的人交往,培养利他精神,积累小的成功体验,打消失败的念头,增加积极思考的时间。2,妥善控制压力,注意“坚持”的负面影响。实现没有压力的生活的方法就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思考怎样才能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这应该是人生目标之一。3,积累体验的分量:就是要读大量的书,与大量的人交往。

大学生有理想是一种苛求?


人大校长纪宝成近日表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在大学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许多大学生从大二、研一就开始找工作,当应聘单位负责人问及上班时间能否保证时,他们往往会告诉你现在没课了!

一个大学老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一个国家不管实行何种制度,只要富强就好是否正确?45%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6%的学生赞成,49%的学生反对。这些数据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处于没有理想或理想不明确的状况。

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是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定决心过他所过的生活,他就一定会得到意外的成功。

泰戈尔曾说过: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困扰着人的小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地面对未知的前途。不管前方会有多少苦难,只要有理想就可以前进。

据了解,在对西安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报告中,其中仅有35%的大学生有明确并长久的理想。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犯杀人罪被判死刑的例子,原本充满未来的马加爵在行刑前说了一句话: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在一篇名为《我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大学生》的日志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

我不是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我总是一个人迷茫听着躁动的各种类型的摇滚歌曲,然后漫无目的的在校园闲逛着。原本新学期的计划都无心付诸于行动,这样的生活特别迷茫,我心中空空荡荡,走到映辉楼那三岔路口,凝视着校训明德、诚智、博学、创新,我发现我跟博学、创新已经有了很大一段距离。

有人把这种状态归结为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没有职业理想的大学生都是流浪狗,也只有在找到自己的职业理想后,流浪狗的心才会找到归宿,才会得以终止流浪,从而致力于职业理想的建立、追求与实现。

许知远说,多年来,我总是期待在北京街头看到腋下夹着书籍的青年人。他们可以神色匆匆,也可以散漫不羁,书是他们通往未知世界的船票,也是抵御外界庸俗的城墙。出人意料的是,我一次也没碰到过。在这座超过一千万人口的城市里,在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在餐厅里、地铁车厢中、公园的长椅上,我很少碰到真正的阅读者。

人们羞于谈论自己的内心、人生的理想,不自觉地贬低知识、思想、精神的空间,认定它们不合时宜、软弱无力。人们甚至耻于提及一些词汇。在王蒙高声说躲避崇高十多年后,人们不仅躲避它,还讥讽它、践踏它。

中国式幸福逻辑——快乐是一种能力


关于幸福的解读是个永恒且永恒有趣的话题,现代的中国社会,人们都在拼命地追求成功、幸福,却又似乎与幸福渐行渐远。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么多国人不幸福呢?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把“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我今天就从这三个维度的纵剖面来看看国人的幸福逻辑回路。

关于投入

要想获得产出,首先要有投入,这个道理我们人人都懂。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做的也可谓首屈一指,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奉行勤劳、拼搏的价值信条,这点让老外都赞叹不已(他们甚至惊讶于有些中国人只需要很短的休息时间,甚至可以不娱乐,一心只为工作)。但事实是,在我们中国人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劳动之后并没有获得与此相当的幸福感,这是为什么?

关于意义

既然是意义,就要有受体,那么在我们创造幸福的活动中,产生的意义的受体应该是谁?答案是“我”,但在东西方的文化里,对于“我”的实际理解和界定是不同的,在西方人眼里,“我”就是我自己,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而在中国人的眼里,“我”的范围被扩大了,我自己当然是“我”,除此之外,家人、朋友、同学等都属于“我”的范畴之内。就在中国人大“我”的环境背景下,切实的个体投入要对大“我”产生意义,它的标准、难度就不知被提高了多少倍(大“我”产生的消极效应是使得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真正的自我价值被群体标准绑架)。

关于快乐

就这样,使我们产生快乐的最纯粹的意义激发点在我们身上被剥离了,功利化的评判标准、社会环境的压迫使我们变得压抑、焦躁,幸福似乎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另一方面,幸福也失去了他原本的意义,带给中国人的不再是愉悦,而是一种枷锁和负担。慢慢的,国人失去了制造快乐的能力,也就失去了获得幸福的可能。

幸福的文化魔咒

当一个国家大多数人都缺乏幸福感的时候,这已经不是一个个人的问题了,当下的中国,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畸形的幸福文化氛围,大家都被追求成功、幸福的浪潮推着向前走,而无暇顾及自己前进的方向是不是对的。极度害怕孤独的中国人不敢停下脚步,害怕自己慢了一步就会错失幸福。团簇的人群中,大家都在谈论成功、幸福,试图描绘出它们的样子,似乎又没有人能说的清。

大家都在向外翘首幸福,却不知审视自己的内心(或许有人会说:我听到了啊,就是我内心的声音告诉我要成功、要幸福。但我告诉你,它欺骗了你,幸福已经被它偷走、又丢掉了)。内心无助的人们试图通过追逐金钱、权利唤起自己的愉悦感,但当一个人失去了驾驭自己内心的力量时,也就没有了驾驭外物的能力。无源之水,浅过无痕,真正获取力量的本源通道被封闭了,制造幸福的能量也就没有了。就这样,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越走越远,远到完全迷失了自己。

中国人热衷于造笼子,造各种各样的“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并坚信这样自己才是最安全的。我们自己一手制造了幸福的文化魔咒,然后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间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幸福价值。

当我们把获得幸福这件事外包出去的时候,我们就真的失去制造幸福的能力了。

快乐是一种能力

每个人的自我修炼都是一个了解人性、运用人性、克服人性弱点的过程,期间找到自己的生命频率,树立些梦想、消除些欲望,取悦自己又不剐伤他人,我觉得这是一种最美好的生活状态。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往往是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映射。世界远没有那么复杂、当我们不断这么想的时候,渐渐地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变简单了,快乐也渐渐多起来了。

做一个追求简单之人,活的纯粹一点,生命自然会慢慢露出它本真的笑脸。

以上《选择职业是一种智慧》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职业规划选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