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张图告诉你“生涯规划”到底有什么用?。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经常会被问到:生涯规划是什么?学习生涯规划有什么用呢?
每次说了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和定义之后:一些人觉得说了和没说一样!另一些人觉得说了后更不明白了!~~~~(>_<)~~~~
那么我们观察到学习生涯前后,一些人比较有意思的小变化,比如:
学之前看到人的特点,会问:你是什么星座?学之后会问:你霍兰德代码是什么?
学之前有情绪不愉快的时候,会说:你要忍耐!学之后会说:你要接纳!wWW.Zc530.COM
看到这里,可能你又说:然并卵!
那么我想用10张图告诉你学习前后,自己和身边人真正的改变,用它去回答你的两个问题:
其实我理解的生涯,就是一种让生活更加幸福,让工作更有成就感的一种思维和技能,而它的作用,其实远远不止这十张图,最根本的是,就像下面这幅图:
生涯让你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理想,规划让你有策略的实现理想,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还有其他疑问,那么就来问吧,如果希望一起成长,就来学吧!
zc530.Com小编推荐
职业规划有什么用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职业规划有什么用
1)求职速度加快。
2)求职成本降低。
3)工作的持久性增强。
4)工作满意度更高。
5)获得更高的回报。
6)充分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主就业。
职业规划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
职业生涯规划到底有多重要?
职业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制定一个目标,可以是公司高层的目标或者是使得这项职业的最高荣誉。这个目标可以让你不断激励自己往前奔跑,达到你所想要的目标,不断从工作中和现实中自我学习和成长,在得到你想要的成就之后,进行正向激励,可以在你的公司有一定的地位,也可以在社会上有一定的信用度,成为你的个人品牌,变成你独一无二的个人标签;职场的新人都会对前途充满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和明天将会在哪里,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你就会排除一切困难,去达成这个目标,自己获得其他人的认可,得到自己所要的一切。
职业生涯规划到底有多重要?
有些人会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但在这个时代不确定性,不未雨绸缪,那么你将一事无成,一个普通市民,你会说,我的心脏没有野心,太世俗生活是不是很好?你的想法很好,但现实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有些事情要考虑,如果你不前进,随着年龄的增大,职场的竞争力会下降,越来越多的新人们将进入劳动力市场,教育和能力会比你强,难免会被别人淘汰,面临着收入的失业,丧失现在,如果你还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你应该感谢这个目的。
当你有了孩子,孩子和家庭的开销,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赡养费等等,都不能忽视。
有必要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你的收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更多的专业经验而增加,这是别人抢你的能力,所以让你离开现在的工作,担心自己的收入..
你会说你很年轻,现在在工作场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只有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你不能继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那么迟早会被淘汰公司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是必要的,让你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类的公司,但在同一行业内,或者需要做更多的比你看的人一样的能力比较的能力,让你知道自己的其他人有多大的差距,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公司和行业有一个地方,使他们能够获得一个立足点。
职业生涯规划,将让你有一个对未来的憧憬,把眼光放在当前的短期利益,扩大自己的视野,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良好氛围里面,如果你主动学习和成长,让别人看到你的进步,会给你更多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能力,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认可和在公司的尊重,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一些满意的材料,让自己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机会只有自己去争取,你付出的努力和回报不是对等,但是你至少会越来越接近你想要的目标,如果不主动去争取,是别人不会给你的。
职业生涯规划到底有多重要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职业不仅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体现出个人价值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欢迎大家阅读。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你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吗
没有目标的人永远要为有目标的人工作,这句话也恰恰说明了目标与规划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管做什么事情,定一个目标,再做一个合理的规划,这样我相信你实现的几率一定会大大增加,但现实是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管是你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或者已经在职场奋斗的人,如果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么请你分析一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五种:
只要你知道去哪,总有一天你会到达
第一种是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职业生涯目标,脑子里没有这种概念,只知道好好工作,按照公司领导的要求进行工作,然后每个月领着自己的那份薪水,得过且过,就心安理得了。
第二种是不知道自己职业生涯目标是什么,也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一个怎么样的职业生涯,到底这辈子,我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只知道把干最少的活,拿最高的工资这个原则当做自己最高的目标。
第三种是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但是目标并不明确,有些人说我的目标是今年业绩要上升,收入要更高,但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这叫做目标不明确。
第四种是想设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但是真正写出来就感觉不知从何开始,感觉设立目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第五种是设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可是自己没有真正按照目标去做,去严格实行。
目标一定要明确,还要细化
那么你是这几种的哪一种呢,如果你是这个几种的任何一种,你都将是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说是一个不合格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种,你现在要做就是赶紧去学习,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并且知道它对你的意义有哪些,还有就是要知道毕业并不是学习的终止,恰恰相反,参加工作意味着我们的学习又开始新的征程。永远记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加充实自己。
第二种,知道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那你就要列出自己最大的目标开始,再慢慢细化,并把它写下来,你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学习,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三种,目标不明确,也就是说知道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但是不明确,就像你要去某一个地方,知道该从什么方向出发,但是具体方位不清楚,具体路线也不懂,那就会容易走弯路,甚至迷路。
第四种,缺乏设立目标的方法,没有这样的能力,这个你可以通过去学习如何设立目标规划,都是可以提高到的,任何东西,都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学习的。当然学习的途径有多种,以后可以慢慢交流。
第五种,有了目标,但是就是实行不起来,没有实行力,缺乏恒心和耐心。这种情况是比较多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个也需要提高自己实行力的问题,如果实行力不强,当然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
成功一定有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你一生的成就,不管你现在所处的是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也不管你是这几种问题中的哪一种,你现在首先要知道它对你的意义和重要性,你需要花时间去研究它。并不断地去学习,因为学习才是进步的阶梯。
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1、是二十四岁到二十九岁,工作试用期
在此期间要尽量去摸索、尝试各种工作,毕竟实际理论与理想总会有所差距,常听一些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抱怨:这份工作没有前途、根本学不到东西。甚至一些年纪已不小的人,老在唱回想曲:当初如果怎样、怎样,现在就会如何、如何。其实,到了最后还在发牢骚,除了浪费自己的口水,还会吵到别人。
这段期间,在找到真正适才又适所的工作之前,宁愿不断的换工作!是的,不喜欢老板、工作环境不如想象的好都可以马上离开。海阔天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千万不要勉强自己,明知道工作不适合,却没有勇气站起来辞职,或顾于面子要证明自己也有工作,能胜任任何工作,再加上人类天性攫取厌动,所以对工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情形屡见不鲜。工作不快乐,却一直耗着,拖过一天算一天,慢慢的就自然会掉进了工作只是糊口的陷阱。
对很多人而言,不换换工作,有时还真不知道自己最喜欢的会是什么。比方讲商科的人,能做的事太多了,可以拓展市场,可以做市场分析师,也可以做商务行政的事,如果不多尝试,老是在头一个工作上原地踏步,岂并成了井底之蛙?因此,要好好利用这五年去挖掘潜能,如能及早认清自己,便已在成功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2、二十九岁到三十四岁,奠基期
孔子强调〈三十而立〉是很有道理的。到了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在做什么,还在天天换工作,那可就要拉警报了,你在二十九岁以前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自己志趣的工作后,下面五年就必须静下心来,全力在工作上学习,奠定基础。我认为这是年轻人在创业阶段中最重要的一还环。
一个人到了三十四、五岁,如果还看不出一点点成功的倪端,潜力无法发挥,甚至还在摸索、彷徨的话,根据专家指出,他的〈前途〉大致已定。
3、三十四岁到三十九岁这五年,冲刺期
在此期间,无论体力、脑力都达到了最颠峰的状态,由于已经奠定了基础,可以在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上,好好冲刺,充分发挥。据我观察,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到这一阶段几乎可以独当一面,成为高级主管了。
4、三十九到四十四岁,发扬光大期
这时冲刺已经结束,正迈向成功之途,所以要顺势将奋斗的精神发扬光大,找寻全方位的磨练与挑战机会,将工作的局面增量扩大。
5、四十五岁以后则进入享受期
此时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了,而是要准备把工作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在〈施比受更快乐〉的人生最高境界中好好享受一下。这就是说,你一方面在工作岗位上仍要贡献智慧,另一方面则要多花时间去培育子女或训练员工。
职业生涯规划注意点1)假如你不准备考研,你27或者28岁之前一定要定下来未来的事业轨迹,千万不能到了那个时候还是在不停的调整;
2)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非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选择自己独自开创事业,除非你在校期间做足了社会功课,
你们所说的“职业规划”,究竟有什么用?
早上打开手机,微信群里传来好消息,生院两位同学分别晋级学业和职业规划大赛校级决赛,兴奋之余,不禁想起了赛前和院级比赛的很多细节,虽然看似只是一场按规矩出牌的比赛,但是在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人生故事和思考,在这与大家分享。
1、人生可以规划吗?
赛前一位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A Good Question,连职业规划届的大佬古典老师都这样说“规划已死,适者生存”,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从来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那么我们为什么规划人生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我们的人生有限,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如果不去计划,那么我们极有可能把大把的时间都放在等待和“kill time”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呢?《异类》的作者曾经研究过多位成功者的案例,发现大部分成功者在机遇来临时都有了1万小时的专业积累。
比如甲壳虫乐队在登陆美国之前,在德国汉堡已经积累了1万小时的演奏时间;比尔盖茨在创办微软之前,在高中和大学的计算机室中已经积累了超过1万小时的编程时间,“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就是讲每个成功者其实都是“聚焦者”,而规划有利于你“聚焦”于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很多参赛同学也这样评价,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让自己的计划更加清晰具体了。
2、探索的价值
中国有个成功的户外创业品牌叫做“探路者”,有一位男生在自我介绍中说自己是个“探路者”,他从大二就和同学们一起到制药企业调研,了解行业的现状,为了体会的更深,他自己申请到诺华制药的质检车间实习了一个暑假,返校之后他将调研的结果写出来分享给了同学们,调研的过程也改变了他本来要就业的想法。
他大三时决定考研,在考研后的几天,他迅速将自己的考研的经验在人人网上分享,成为转载的“热帖”,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探索的价值,探索自我,探索社会、行业、职业和企业的现状,能极大的丰富一个人的视野,改变一个人的选择和人生,同时还能改变他身边的世界,现在这位同学是ISPE国际制药工程协会北化学生分会的首任会长,此次也成功晋级职业规划决赛。
3、不确定性的魅力
年轻的价值是什么?——美丽、活力、爱情?——其实更重要的是不确定性,你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会让你迷茫沮丧,也会让你充满各种可能性和希望。一个大一的女生说自己将来职业选择不止一个,她想做记者,也想做老师,还想做……
为了成为记者,她现在加入了校新闻中心,为了成为生物老师,她考到了生物工程专业……她脸上明媚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睛都在告诉我们,她未来有很多可能,而这些可能加上切实的行动,最终将转变成充实而幸福的人生。
4、学业该安稳还是“冒险”?
这次比赛也让我陷入了深思:在两个同学展示的最后,我都问了一个问题,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一个同学说,我想做独立的艺术策划人,一个同学说我想做一个文学工作者,这两个回答都与他们在规划书里规划的大相径庭,因为他们都是遵循生物工程或制药工程的专业背景完成了规划书。
我当时问:既然你有了喜欢的方向,为什么不在达到本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去花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早日实现跨专业就业呢?可他们的回答却是: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把这个专业读好,等研究生毕业后再去追求理想。
作为过来人,我赞同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但是如果这种精神更适应于职场,而对于学业,是选择更安稳,还是选择不安分的去多学一门“手艺”,我更倾向于后者。
最近股市很火,按照趋势投资的理念,我鼓励大家去做生涯规划,把自己的青春当成资本,研究未来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把你的青春按计划投入到你认可的领域中去,不断评估与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争取早日挖到“第一桶金”,实现自我价值的飞跃。
入错行?转行到底有多难?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入错行?转行到底有多难?》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入错行?转行到底有多难?
很多人对目前的工作不喜欢、很厌倦;很多人打拼多年,跳来跳去,发觉还是没有混出点名堂来,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也有许多人对整个行业环境感到失望,没有信心。所以,要不要转行?转行好象比较难,换一个新的行业?没有什么经验,谁会给我机会?!这是许多人经常冥思苦想始终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
我们常说的转行可以有三种理解:1、转换行业,2、转换岗位 3、转换行业和岗位
转换行业难不难?
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是什么岗位,以及从什么行业转到什么行业。能否转行成功,要看你是否掌握了其中的门道。
例如常规的财务岗位,总的来说转换行业不是太难。特别是从某个行业转到记账方式差别不大的某些行业。我们的一位客人甚至转换过6个毫不相关的行业。
转换行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但是,不少人换过好多个不同的行业,仍然没有解决问题,仍然看不到希望。杏就是这样。
杏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广州都工作过。刚开始分配到一所大学做出纳,感觉事业单位太沉闷、没有活力,不会有大的发展,后来调到一家国营的大型电子厂做成本会计,发现在这里做好做坏都一个样,看不到发展的机会。后来又进了一家国营的进出口公司,情况没有多少改变,还是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提拔。所以后来跳槽到一家私营咨询公司,又发现公司很不稳定,规模不大,感觉自己在里面也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接着去了一家跨国通信公司,她在这家公司做的时间最长,她很喜欢这家公司的管理方法,很规范,岗位职责分明,给每个人的权限也较大。他们用ERP系统,她也学了很多财务软件的知识。最后一家是国内著名的软件公司,做总帐会计,感觉跟上家公司相差不大。
就这样杏尝试了六个毫不相关的行业,都是做财务工作,但还是看不到前途,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杏感觉做财务好象已经走到了尽头,不知道在这一行如何上升。但所学专业又是财务,向其他专业发展,无论从文凭,职业培训到工作经历,都没有相关的让人信服的资本。她的朋友、亲戚都建议她不要放弃她的专业。
每个行业都有适合你的舞台
许多人对目前的工作看不到前途,就想到跳槽,换一个行业。其实,行业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每个行业都需要搞销售、市场、技术、财务、行政、人事等各方面的人才,许多行业对大部分人都适合,只存在一个你熟不熟悉这个行业的问题,再就是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好不好的问题。
无论你的性格和天赋是什么,都能在你选择的领域或行业找到用武之地。
假定你喜欢电影,想选择电影业作为你发展的领域。你的第一直觉可能是,这意味着,如果我没有演员、剧作家、导演或者影评家的技能,在这个领域就没有我可以从事的工作。
并非如此。在这个叫做电影的领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技能。在每个影片的演职员表上,你都能看到它需要的技能这些职位的名称如下:服装设计师、化妆师、发型设计师、摄影师、灯光师、声音混合师和声音剪辑、音响师、演员、音乐家、内部设计员(布置场景)、木匠(制作场景)、画家(制作背景等)、艺术家和电脑动画设计师(为特定的效果)、动物训练师助理、人事助理、秘书、公关、会计师、旅行专家(选景)、研究人员(特别是关于另一个时代的电影)等等。
转行的关键是转换岗位
例如,对于杏,在成功职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她成功地应聘到一家做财务软件的公司,做财务软件的培训。这个岗位对她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岗位,但是她既是财务方面的科班出身,又有丰富的财务实操经验,包括应用财务软件的经验,只需运用她善于口头表达和富有感染力的天赋和性格,把她认为正确的方法传达给别人。从上个星期她打来的电话中得知,这回她才真是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
所以,转行的关键不是转换行业,而是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如果感觉职业发展不顺,首先要思考的是所在岗位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和天赋。
职业转换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并不是一定要你从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开始。你完全可以继续留在你熟悉的行业或领域,所需要的经常只是稍微调整一下岗位而已。
从『知道』 到 『做到』 到底有多远?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人们从小到大从来不缺乏被说教,直至讨厌、唾弃、麻木说教。其实那些大道理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人们大多也是认同的,只是它们很少被实践过或我们中大部分人没有从中收到过成效。人们更多愿意相信自己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这就带给了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知道到做到到底是怎么的连接转化机制?我们能否打破认知本身带给人类的限制?
知识之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实知识或道理本身并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它是通过人们将其吸收并转化为外显技能而实现价值的。但遗憾的是有些人的内在转化机制存在问题,虽然积蓄了大量的知识,但不能有效的将其外化,他们就成了我们常说的那种高分低能的人。
知识对于我们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我们行为驱动模式的改造,这种改造带来的是我们人格格局的放大与视角的转换,从而更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与工具支持。
聪明人的糊涂账
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终其一生都没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终还是印证了那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什么特性都有其双面性吧,聪明的人喜欢算账,但算的都是些小账。算小账的思维模式带来的往往是自我设限,放大做一件事可能面临的风险或成本。但当你真正鼓起勇气专注地去做这件事,不去担忧各种假想困难的时候,你最有可能把这件事办成了。
改善你的动力模式
无源之水、浅过无痕。你还记得真正使你发生改变或是最终阻止你发生改变的因素是什么吗?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讲,人的改变并不是来自外压而是内压,所以各种鼓吹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的说辞带给了人们很大的误导。人的内压源自我们对于环境的认知与融合过程中,产生于以往成就事件、借鉴经验、社会鼓励等具体事件中。所以对于个人来说,谋求改变的最好方式就是改善自身的能量状态,让自己的能量输出和内心价值诉求趋于统一,慢慢打造自己的绝对领域。
资本变现的三个纬度要素
资本价值变现过程受到三种要素的影响:认知范畴、变量处理能力、心理融度。
第一要素储量突出,而其他两者匮乏的人学成了书呆子;
第二要素储量突出,而其它两者匮乏的人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小人;
第三要素储量突出,而其它两者匮乏的人活成了逍遥的“庄子”。
三种要素向不同纬度延伸,构成了我们立体的能力模型,而你是否清楚自己的能力模型状态?
当然上面的三种举例都是非常规的极端情况,我们一般人在这三个方面都是有一定储量的,不过失衡的组成结构确实会让我们的社会能力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撑点。在心中试着构建一下自己的能力模型,你就会发现哪个纬度的要素是自己要努力改善的。如果遇到难以突破的人格层面的障碍,那就别硬耗了,回到上一条,吃透自己的优势资本,慢慢打造绝对领域。
硕士吐槽读研有什么用,毕业后月薪才8K?
近年来小编发现,有不少硕士生在那里吐槽,读研有什么用,毕业后月薪才8K,还不是要给人打工
很多本科的应届毕业生在踏出校园之时都会面临着一个抉择,那就是要不要读研?
现如今,很多企业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本科毕业生正在被就业市场嫌弃,985或211硕士已经成为很多大公司的基础门槛。
硕士吐槽读研有什么用,毕业后月薪才8K?
这些毕业生都明白,他们想要进入名企,学历最低要为硕士,比如现在的很多互联网龙头公司的硬性要求就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你达不到,没有这个敲门砖,你还真是进不去。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虽然很苦,让人心生挫败,可为了毕业后的前程,也只能咬牙坚持下去,否则很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社会上考研的人数才会逐年增加。
对于读研这件事儿,很多早已下定决心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因为知道自己没背景,手上没资源,除了学历,没什么能证明自己。
小编觉得,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读不读研,只是一个人的选择,并不能对人生起决定作用,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你个人的能力。
有一些同学把读研想得太过于神化,总觉得自己研究生毕业,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一旦碰壁,就抱怨“读书没用”。
小编看到网上有一位硕士生就吐槽:读研有什么用,毕业后月薪才8K,还不是要给人打工!
这位硕士生就是典型的找不到好工作就怪学历无用,不会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毕竟现如今的社会,硕士也不再那么罕见,企业不是非你不可,如果你表现得不好,自然找不到好工作,拿不到高工资。
小编来看看网友怎么评价这事儿:
“在找工作这方面,学校越好就越有优势,跳槽之类也越容易。读研三年和工作三年,各有各的优势,同样各有各的短板。选择是很重要的事,希望能慎重考虑,只要做出选择,就应该全力以赴。”
“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之间确实逾越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正因为现在研究生太多,较好的岗位都明确表示只要硕士。对于那些本科即就业的同学,除非几年后能够在岗位上做出巨大的成就,否则,学历将会限制他们获得很多机会。”
“能读书的时候尽量选择读书,要工作的就好好工作。读研的羡慕工作的,工作的羡慕读研的,努力是肯定需要的,但是更多的真的要看机遇。总之,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烦恼,看个人的喜好。”
“对于一些人来说,读研就是镀金,给自己就业增加一个砝码。现在这个教育资源丰富的时代,既然有条件为什么不选择读研呢?要知道很多人因为没有条件才遗憾没有读到,研究生学历确实就是比本科要强,怎么辩都必须承认这一点。”
既然这样,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看的简单一点。
企业招人、员工应聘,本来就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价格和不合适,双方得心中都是有估量的。
有很多人教毕业生怎么去跟公司谈条件,尽力抬高价值。却很少有人教他们如何用能力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值钱。
一张图看清如何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一直都想写一篇东西,也算是系统总结一下自己职业选择上的想法,给师弟师妹提供一些借鉴。下面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和若干要点来给予一些自己的观点,供师弟师妹参考。全文思维导图如下:
工作核心的是三个要素:行业,公司和职位。下面我也会逐渐谈到。不过我还是按照自己认为的重要程度来排序写下面的内容。行业与公司会在外部视角中分析,职位则会在内部视角中略谈。
(一) 外部视角选工作:
工作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北大光华学子的眼中是:一流的人进投行,二流的人进咨询,三流的人进500强。在很多企业家眼里,500强是死得最快最不利于人才发展和创业的地方。而在许多职业经理人眼里,500强是大学毕业最好的起点。所以各种观点都应该听,关键是搞清楚背后为什么大家会这样说,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学会去综合多个视角考察很重要。
01 行业前景:
行业永远比公司更加重要。也许你进了一家很牛的公司,但是,它处于一个夕阳行业当中,那也是很悲剧的。举例来说,你进入了全国最好的电脑维修店。但是维修这个行业已经越来越走向下滑,消费时代的到来,导致大家旧的物品都直接废弃不再修理了,那么你这家修鞋店处在一个叫做修理的大行业环境中,也是不会有太大发展的。更现实一点我们大学生常考虑的行业,比如零售业前景就值得考量,因为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正逐渐取代零售渠道,渠道利润空间成长受限。当然在三线到五线城市零售还是主要模式,同时宜家此类的大型零售还将长期存在。所以这些思路就是需要自己去了解判断的。
而比如,现在中国很多行业增长就很快。互联网行业和IT行业就诞生了很多奇迹,有些很小的创业型互联网企业虽然现在势力小员工少薪水低,有一定风险,但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其他资源,潜在发展空间巨大,能学到很多东西,这就是挑战生活模式(后文提到)的首选。而另一些如能源,化工,医药,增长势头稳建,也能有较好的发展。新兴的行业更是有无穷的机会,要抓住机遇。金融则自然是所有行业中的金字塔,不过可惜得有那本领才能揽活,而且看你做什么,在金融行业这个金字塔的第几层,其工作时间与回报也不一定成正比。话说回来,正所谓行行出状元,这里主要是确认你去的不是一个夕阳行业,而这个行业你也比较感兴趣,那就还是不错的选择。
02 定位细分行业内排名:
这里的重点是细分细分不断细分的思路。一般情况下,进入行业第一的公司永远比第二的好。同时也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考量,就是如果能做到一个细分行业的第一也很好。比如我所在的公司TP-Link,虽然在IT类企业里排名不在第一第二,但在终端无线网络设备领域排在第一,全国市占率达到70%,遥遥领先任何竞争对手,世界排名也上升到了前三,海外市场前景一片广阔。在行业第一的公司学习与工作,你会有希望成为一个细分行业里的专家。而越专精的人才也就越具有高辐射价值。
而再举个大家熟悉的快消的例子,在快消领域宝洁是第一,但其并非在每个品类的排名都是第一,一般来说洗发水会是比较好的部门,其洗发水系列四个品牌占据了中国洗发水市场前五中的四席。而如果你进了联合利华,那么就尽量选择他们的拳头产品,比如立顿,那么你也是中国快消业中茶业领域第一的品牌下的专家了。而高露洁虽然拼不过宝洁,但如果你立志成为牙膏专家,这里也会是很好的选择。当然这里说的是很泛的,进入公司要有更深入的定位,比如是牙膏领域360全效牙膏系列的营销专家,或者是牙膏领域硅成分高纯提取的研发专家?又比如之前有朋友在实习的GE,IBM,就会有很多部门,比如GE就有金融,医疗,航空,传感设备等等。哪个部门在细分行业排第一呢?做具体哪个行业的什么职位呢?这就有学问了。这就是在一个公司内部的行业选择。所以职业选择并不是选一个公司或一个大行业那么简单的。
03 公司前景:
公司仍处在高速发展扩张的阶段,也就会有很多机会继续发展。如果追求挑战生活模式,那么往往大家都在打破头进去的企业就要慎重考虑,因为成长快,收益高的好机会往往出现在还没有太多人发现的时候。企业变得家喻户晓,太多人去的时候,往往那是一个更符合舒适生活模式的机会,薪水高,福利好,培训多,但压力大,任务紧,要求多,成长机会变少。同时舒适也是相对的,如果竞争者太多,自己随时有被同龄乃至低龄员工替代的压力,那么在里面也不会过得太舒适的。等你拿高薪的时候,上面成本控制的老板会每天盯着你,如果你创造不出对得起你百万薪水的价值,那开掉你可以随时为公司节省大笔开支。
关于公司的信息,要学会动用多种渠道去调查,取证,了解。寻找在公司内工作的人脉打听内部情况,如果是自己岗位的就最好了,直接取得一手信息;Google,百度出来各类新闻资讯,查看公司的正负面新闻,看看整个公司的文化是怎样的,是否跟自己价值观有冲突;尤其多找年长于自己的朋友帮助分析,比如在社会上工作了十多年的,以及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师兄师姐,经常多交流交流,他们的观点和分析会比还在校园里的我们成熟得多。
04 熟悉度/兴趣度:
由于我们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经验有限,所以在之前实习感想的日志里我也提到了,推荐大家一定要去实习,了解自己的真实兴趣所在。同样是在IBM,我们广州Office当时几大业务部门40多个实习生,有的就很喜欢,觉得学到很多东西;有的觉得度日如年,做的事情很繁琐无意义;有的觉得这种超大型外企的风格很爽,讲究系统,团队作战,合作出击,有身份有地位;有的就很讨厌这种层层汇报,万事请示,每天数十封Email的管理系统,休长假回来查收回复邮件都要一天;有的觉得大外企商业模式成熟,工作稳定,培训多,发展空间大;有的觉得外企神马的都是浮云,国企,公务员系统要稳定得多,或者民企才是未来中国的希望等等。
所以很多事情,没有实习之前是想象不到的,实习过了才会更了解公司内部的运作机制,也才会更明确自己的性格倾向和兴趣所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感兴趣的公司职位,那么你每一天都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根本都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很有压力的工作。比如经过实习我就发现自己确实对IT的高新科技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能够不断有新的挑战和变革产生,也为后来的职业选择做好了铺垫。
05 你的老板是谁?
很多工作多年的朋友跟我提到,其实你们小屁孩都不懂,你刚出来跟着谁混才是最重要的,胜过了其他的一切。遇到了一个好老板,他便能有心认真地去培养你,给你很多机会去发展自己,提升能力。能力提升了,你能承担更多责任了,那么升职,加薪那些其实都只是你能力提升后的副产品而已。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并不是那么慧眼识人,并不是那么栽培下属,并不是那么愿意放权,那么你的发展速度都会直线下降,即使你在你认为最好的行业最好的公司最好的职位。所以其实有一种工作模式是我们大学生很少想到的,那就是先认识了老板朋友,然后直接去你认识的老板那里去工作。那么明显你会有大得多的发展空间。看过一些员工跳槽的数据报告你就会发现,很多员工跳槽并不是因为工作不好,而就是忍耐不了老板了。所以这话分两方面说:第一跟老板相处的本事是因人而异的,要配合不同老板的行事风格工作,不过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多讲了;另一方面如果你在开始时有机会认识你将来的老板,那么一定多分析多了解进行判断。比如一般任何公司面试到后面几轮的时候,老板会亲自出来见人,这时要抓住机会反面试。
06 薪水:
虽然很多工作多年的人都提醒我们起薪不是最重要的,但我们往往还是没有听进去。毕竟年轻一无所有的时候,确实无论是谁都还是很容易被金钱所诱惑的。这里可以换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路来思考老板思路。就如之前一个企业家朋友跟我聊到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们找那些工作给那么高的薪水?你一个大学毕业生,能为我创造每个月7000,8000元的价值?所以我们总是喜欢由己夺人地想2000,3000在一线城市很难生活,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拿这么多钱的,太对不起我的学费了,却很少问自己究竟能创造多少价值。自己干的活,能创造的价值对不对得起那么多工资。逆向思考的话就会发现问题。
讲回老板思路。如果企业老板决定刚开始薪水很高雇佣我们大学生,那么往往情况是其对自身的培训系统高度自信,同时其企业本身已经高度发展,有很多坑来放我们这些罗卜,或者换个角度说,是确定能够把你这只高潜力铁钉经过系统培训后变成一颗完美的螺丝钉,填充在一个能创造大于7000,8000元价值的地方。而在一般的企业中,并不是说企业本身有什么不好不发很高的起薪给你,而是如果你是老板,恐怕你也没有理由花那么多钱雇一个什么都干不了的大学生。还要我花钱培训,多麻烦啊,还想要多少工资?起薪自然不会高。自己之前一位年长朋友跟自己分析得好:工资从来不是谈出来和要求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能力来说话的。正确思路正应是老板思路:我凭什么应该付你更多钱?自然是因为你能力已经远超出你拿的工资了,每个月为我创造300K的利润自己才拿3K,我都看不下去了。估计我再不给你涨工资,你自己没跟我谈就从我们汇丰跳到渣打了,那我就亏大了。所以赶紧主动给你加上。
所以薪水高好,但起薪高不一定好;薪水低不好,但起薪低不一定不好。关键学会分析清楚,为什么这个公司会给你开出这个价格?比如也有些企业是靠超低底薪+提成来转嫁风险到你身上的,这种工作你风险很大了,收益也不一定好。又比如有些传说的国企,工资单上写得很少,但是每天给你发油发米发电话卡书卡撑死你,单位食堂是6块钱一餐的自助餐,菜式比四海一家的还好。这时再给你高工资,你自己觉得好意思吗?而且话说回来,这种年轻时这么安逸,一眼望穿的生活不见得对每个人都是好事,得看个人需求。总结起来,关键还是要自己分析数字背后的故事,看你喜欢什么。
(二) 内部视角查自身:
外部的是对公司的要求,内部也要考虑自己的条件适应什么样的工作。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点都是不同的。工作了的师兄跟自己分享的重要经验也都是:从来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大学期间,很重要的一点是内观,想清楚:自己你自己,究竟需要什么。
01 生活模式匹配:
选择工作,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个人看来,生活基本上是有两种模式的:一种是舒适生活模式,好处是波动小,收入发展稳定,社会地位看好,未来有保障。但能承载的机遇也会相对少,视野会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种是挑战生活模式,好处是承载机会多,视野广,有回报潜力,未来有可能一夜暴发,但是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和未知的挑战,比如薪水不是那么高(2K, 3K都有可能),短期内福利不怎么样,公司与个人发展前景也存在变数。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在这两种模式中取得平衡,只是在两个方向上的倾向性因个人有所差异而已。所以首先你需要选择自己倾向那种生活,倾了多少度多少分。如果是更多倾向挑战生活模式,则会跟下面的创业联系要素相关,否则无关。另外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我个人较倾向挑战生活模式,因而之后的分析都侧重于此方向。倾向于舒适生活模式的师弟师妹可以逆向思考进行参考。
*创业联系:个人觉得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男人,这辈子不创业实在可惜。当然创业是看个人具体理解的。这里面最关键的不是自己开了个小卖铺或者零售店,而是要有企业家精神,要能够负责任地去承担,担当。能够承担的责任越大,也就能扛住更多的压力和风险,应对更多的变数和挑战。到最后也就自然能扛起自己的事业了。所以也有些时候,同样的公司同样的职位,每个人取得的成就却截然不同。关键是从这份工作当中,你是否勇于担当,责任感提升了多少。
谈到理解,又有一种创业叫内部创业,也就是说公司本身提供的工作,恰恰就是一个开疆拓土的过程。比如我所在的TP-Link,我们去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就是一个开创事业的过程。在这里面涉及到资源整合,市场营销,人员招募,渠道管理,库存调控等各方面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创业的过程,非常难得,值得长期干下去。当然我认同社会分工是有不同的,大多数人和绝大多数女生可以不必强求创业联系这一要素来考虑职业选择。
02 各类职位概况:
职位的选择是高度个人化的,这个谁都不可能一两句话告诉你你适合做什么职位。所以后面我也会提到一些方法帮助明确职业需求。
就个人肤浅的理解,一般常见的公司里的职位基本上是以下几种:销售Sales,(市场)营销MKT,研发RD,财务管理FM,人力资源HR,技术支持(IT Support),行政/后勤Admin./Mgnt.。一些职位会也只会存在于一些特殊行业中,如医生护士,大力水手,消防员警察,自由口译员等等,在此限于篇幅不做讨论。
销售主要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点对点直接销售,即你直接卖东西给终端消费者,比如IBM,华为这类的IT企业直接参与投标竞标,搞定客户后卖机器;另一种是渠道式的间接销售,即你把渠道架设起来,让下层广阔的渠道商来销售产品。你或者是进行渠道的开拓,或者是渠道的管理监督和维护,主要是促进和提升渠道的销售量。著名的快消公司如宝洁CBD之类干的就是这事。而销售这两种模式的决定取决于产品的类型:即产品是走数量(Go for Volume) 还是走价值(Go for Value) 。比如IBM主要卖的是大型服务器,随便几台就上百万了,所以其主要走Value路线,那么之前的PC业务的过于Volume的路线就不符合其企业发展目标,所以才会被卖掉。
这里可以以我个人为例来说明职位的选择。比如我一直都在做外联公关工作,总觉得跟人接触的工作是最有意思的,性格里也是很喜欢结交性格各异的朋友。销售就是一个要不断跟客户接触,阐明价值,说服影响产生合作的过程。而客户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性格也不一样,这种影响的过程就会充满挑战,很有意思。同时销售在我个人看来是商业世界的最好起点,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比如一些同学有技术特长,那么做研发就非常好。先当今环境中,最好的技术是要能够商业化的,而只有企业才能给你一个平台去孵化最好的技术,并且马上运用于社会生产当中创造价值,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如果进一般科研机构,不排除你研究的东西到死那天都没有人知道的可能,很凄惨。另一些同学比如有商业思维,喜欢研究大众心理和需求引导等,又喜欢在固定的地方工作,辛苦一点也无所谓,那么市场营销MKT就会是比较好的选择。这些都是因人而异极其具化的选择,因此这里只能举几个例子,具体还要自己研究。
03 职位的其他分析:
除去基本情况,还有很多关于职位的内容是要具体分析的。你的职位在这个公司是否是核心职位?举例来说,对于快消类企业,以及一般销售走的是前面提到的Volume路线的B2C企业来说,市场营销MKT是最重要的环节,消费者主要是受到大众宣传的影响来作出购买决定,从而引起公司商品售出,价值被创造,所以市场营销MKT是核心职位。而对于另一些走Value路线的企业,或者大多数B2B企业,比如IBM,产品是靠销售人员Sales面对面影响客户,通过对单一客户,或在客户组织内建立关系、引导需求、引出决策来实现利润创造,所以Sales是公司的核心。
又例如,你的职位的前景如何?比如之前自己宣讲会听到的一家外企,刚刚在中国发展起来,销售渠道正在快速构建过程当中,那么此时你进入做销售,其成长空间自然非常广阔,还有大量的城市需要你去布点铺网,很有成就感,你也很可能在短暂的将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管理更大的区域。而另一些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工作同质化也严重,那么你要想脱颖而出继续上升,一方面面临更强的竞争,另一方面上升空间有限,那就可能需要再多考虑考虑。当然这因人而异,这样的工作是很符合舒适生活模式的。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即使是最好的公司也有不理想的职位。比如凤姐不就不满意之前在500强的风光工作而毅然辞职了吗?而即使是最烂的公司也有很有前途潜力的职位,比如什么小公司的总裁助理,什么即将上市,配原始股的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都好,都会有机会学到非常多的东西,或者有很高的回报。所以职位的分析必须高度具化。
04 性格考量:
你是什么样的性格?这里面有一些主要的分类,比如:你是更喜欢跟人打交道还是跟物打交道,决定了你是走销售,营销,人力资源方向还是技术支持,研发,财务方向;你对数字敏感程度如何,决定了如财务,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等对数字依赖程度不同的职位的选择。
其实我们有时最难考量的是自己。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外部的客观工具进行有效的评测。《现在,发现你的优势》是我一直跟向我请教职业发展问题的朋友推荐的书,可以通过一套有上百万人运用过的经验系统总结出你34个特征主题中最有优势的主题,准确性相对较高。这里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而非总是在弥补自己的劣势。俗话说:周身是刀,把把不利。不要带那么多刀,带一支枪,不断熟悉用好这支枪搞定一切就可以了。欢迎测评过的朋友发送测评报告给我互相交流。
《MBTI 16型人格》也是很好的工具,但是建议多做几种类型的测试。比如我做完就会发现其实有三个性格的偏向:ENFP,ENTP和ENFJ,那就要三种都综合起来看了。工具都是参考作用,但是更多的参考能更便捷地帮助自己了解自己。我的一个培训师朋友,也是专门为500强员工做培训和为同学们做求职指导,16型人格分析的。有需要专业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朋友可以联系我。
除了客观的外部测评,更主要的是要给自己机会去分析发现自己的性格所在。所以要Step outside your uncomfortable zone, 学会去体验各种不同的东西,都经历了也就能够更好的分析了。多做学生活动,做组织事情,多实习,多交朋友,多读书思考,多用心分析,自然就会悟出很多东西,然后逐渐完善和明确自己的性格。
05 能力特长:
这里的部分内容在之前02 各类职位概况也提到过,不过这里主要是强调,应该把能力和专业区分开来。
很多同学找工作时喜欢直接依赖自己的专业。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最科学的思考方式,是首先应该学会明白专业背后还学会了什么东西,真正变成自己能力了的是哪些。找工作靠的是能力而不是专业。比如我是学英文专业的,但是经过专业口译培训,有口译证书和大量口译实战经验是更好地证明我英文能力的方式。其次,要思考除了专业带来的,自己还有什么能力?比如善于出面组织协调资源还是善于在幕后给出逻辑性的操作实施方案?是善于人际沟通还是善于严谨务实的数字文字工作?这些要思考出来,然后就是根据自己的这些能力,去思考我可以做怎么样的工作。最后想办法能够给出实例量化阐述,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然,从能力出发思考有时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能过度依赖。俗话说:失败的人的思考方式是,我有什么,我能用我有的东西做什么。成功人的思维方式是:我想要什么,我要为了我想要的东西去做什么。所以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是重要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多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我把性格要素排在能力要素前面。古人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 其他补充:
01 没有客观的最好,只有心中的最好。
企业不是完美的,就像人无完人一样。你真正爱上了一个人时,是因为你喜欢他的优点,同时又能够包容他一切的缺点了。所以这时就要懂得取舍:哪些因素,特征是我第一看重的,第二看重的,哪些又是最不重要的,第二不重要的。这样才能帮自己做最好的选择。所以我上面的排序也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排序肯定是有不同的。
02 不要盲目做OFFER霸。
现在大学和社会很浮躁,总觉得拿OFFER多才是自己实力的体现。其实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拿的OFFER多了,最后就变成到工作遇到问题就会想:想当初,如果我拒了这个XXX,去了那个YYY,会怎么样地爽WW。心态浮动得静不下来,最后工作了2,3年还是什么工作都没做好,而当初只拿了一个OFFER的同学早就沉下心来作出一定成果了。另外其实仔细观察也会发现,有不少拿了很多OFFER的师兄师姐,其实恰恰是职业定位不清晰的表现。所以最关键的是要精确打击,努力满足自己最喜欢的企业的工作的要求,拿下后立志好好干下去,那就足够了。
03 认识自己,勿人云亦云。
相信大家都会发现学生群体里的思维和处事模式具有令人感到恐惧的相似性:很多人想考公务员,很多人想考研,很多人想进大外企。究其原因,第一我们的信息来源有限,很多时候限于同龄人的交流和校园里几个老师的局限观点,即使上网也最喜欢来校内网看看同龄人在干什么,缺乏跨年龄,跨圈子的交流,也就难产生新思想。第二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尚处在成型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也就容易受到他人的思想动摇。关键的不是有这种想法或者这种想法对不对,而是如果问到你为什么这么想的时候,你要能够阐述清晰的1,2,3点这样选择的理由,主观的客观的,SWOT分析后的清晰答案,而非是一个个反正我喜欢,就是挺好的等等一个个人云亦云盲从的回答。
04 不想做但必须做。
结合03点和自己的情况来说,有时也会走到极端,认为一定是逆众而行才是最好的。不过有些事该做还是得做的,虽然意义不明显,但是经历了还是有好处。比如大量无意义的网申后,才能保证自己看到心动的企业时能精准拿下;经历了许多无意义的面试之后到了面试场合才能懂得认真倾听面试官问题,做出合理反应,每一步应该做什么,回答起来逻辑清晰而有条理。
05 读书,行走,交流和实践。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有人说: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提升,20%来源于书本阅读,30%来源于人和人的交谈,50%来源于自己的实践。不论比例如何,我个人觉得这几个行为概括除了我们提升自我视野和能力的仅有的几种方式。多做以上几件事情,同时做的过程中思考如何边做边将现实与未来相连接,这样比起一般的同龄人,会成长得更快更好,在职业上,也会有更多元的视野去帮助自己选择。
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原则
首先要定向。方向定错了,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重新走回头路,付出较大的代价。
在通常情况下,职业方向由本人所学的专业确定。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学非所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有些学子在学校里读了双学位,拿了几种职业等级证书,就业时就比别人多了几个机会。
二是定点。所谓定点就是定职业发展的地点。比如有些人毕业后选择去大城市,有些选择到中小城市发展,有的则选择去边疆、大西北,这都无可厚非。但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不可凭一时冲动。比如有的人毕业留在大城市,认为那里经济发达,薪资水平较高。但忽略了竞争激烈、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于气候、水土等因素,结果时间不长又要跳槽。频繁更换地点,今天在这,明天到那,对职业生涯弊多利少。
三是定位。择业前要对自己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力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不可悲观,把自己定位过低。更不要高估自己,导致期望值过高。不要过分在意公司的名气,薪资的高低。只要这家公司、这项专业岗位适合自己,是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就应该去试一试,争取被录用。确立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思想理念。这样对你的职业生涯会有好处。
除了这三定,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定,就是定心。心神不定,朝三暮四,怎能准确地定向、定点、定位呢!因此,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定心。
其实,三定就是解决职业生涯设计中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职业生涯发展就会比较顺利。
最后提供本站栏目:应届毕业生求职网、职业规划!希望能为您带来帮助。
一张图学会如何获得老板重视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可能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感谢您阅读《一张图学会如何获得老板重视》内容,职场资讯网小编向您推荐一些职业规划知识,欢迎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价值观一致,有能力,创造价值多,必然受重视,继续努力吧!
价值观一致,没能力,创造价值少,老板不待见,提高能力是必由之路;
价值观不一致,有能力,创造价值多,但不待见老板,“良禽择木而栖”更为明智;
价值观不一致,还没有能力,不创造价值,甚至消耗价值,不是受不受重视的问题了,是还给不给机会受重视的问题了。
看了这个图,你找到不受老板重视的原因了吗?如果找到了,你打算如何改进呢?
重视重视,就是你先变“重”了,之后就会被老板“视”到了。
以上《十张图告诉你“生涯规划”到底有什么用?》一文,由编辑精心撰写而成,希望对您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访问“生涯规划与求职技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