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教案模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高中教案模板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 了解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事件,尤其是几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及其作者对他的评价。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 了解评传的特点,学会阅读评传类传记作品,培养学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2) 掌握作者抓住特征进行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充满磨难而又始终挑战命运的一生,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贝多芬那种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大无畏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面对挫折不低头,为实现理想勇往直前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评传的特点:史述和评论相结合。

(2)抓住特征进行肖像描写,凸显人物精神气质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凿壁偷光,匡衡才成为学者;呑毡饮雪,苏武才完成使命;卧薪尝胆,勾践才成就帝业。很多时候,磨难和痛苦是一把双刃剑,它让弱者磨损意志,让强者成就伟大。今天,我们把阅读的视角转向欧洲,去拜访一位天才的音乐家--贝多芬,去听一听他那摄人心魄的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板书: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讲解文体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是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文学形式。人物传记阅读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频繁出现,设题方式如下: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主人公的?

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怎样评价主人公?

5、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针对这些题型设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本文:

①阅读全文,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

②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③思考人物品质给人的启迪。

④个性化解读人物品质,并拓展延伸。

(按照以上方法和思路,我们进入文本阅读。)

三、文本学习

(一)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把握人物的品质特征。

1、抓住特征进行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提问:课文哪一段主要描写贝多芬的肖像?(明确:课文第1段。)

2、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哪些特征?

身材:短小臃肿,外表结实,运动家般的骨骼(强健,旺盛的生命力)

脸色:土红到黄黄的(病态)

额角:隆起而宽广

头发:浓密而逆立(不修边幅、倔强不屈)

眼神:威力而有犷野的光(孤僻冷峻)

鼻子: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

牙床:结实得厉害

嘴巴:细腻而下唇前突

表情:忧郁,哀伤

从宽广的额角,狂野的头发,有穿透力的目光,到又短又方的鼻子,结实的牙床,作者细致地雕刻了贝多芬特异的相貌。这些描写与其说是追求一种外部的真实,不如说是在尽力再现内在的真实,再现贝多芬非凡的个性和气质。

3、从这些肖像描写可以看出贝多芬怎样的性格和气质?

性格倔强,意志坚定、外表强悍有力、内心慈悲善良,这也是他在坎坷的人生中战胜悲苦的资本。

(二)讨论探究,概括人物事迹。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哪些磨难和挫折呢?

提示三个方面:物质生活条件 身体健康状况 爱情亲情体验

物质生活窘迫 身体残疾多病 精神孤独无依

(三)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品质特征。

1、贝多芬不是命运的宠儿,他的一生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大家设想一下,如果这些苦难落到我们身上,会怎样?

逃避/酗酒/面对……如果出生贫穷,有人可能会埋怨:我怎么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父母;如果身体有残疾,有人可能会悲伤,甚至自暴自弃;面对困境,弱者的选择往往让人失望,强者的选择才会让人敬仰。)

2、在这苦难的深渊里,贝多芬是如何选择的?(大家用原文语句回答)

“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

3、这是来自灵魂的呐喊,贝多芬选择了抗争,他抗争的形式是什么?

创作音乐

4、了解了贝多芬的事迹之后,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灵魂创作音乐的天才;对侄子像儿子一样的慈善家;世界没有给他欢乐,却创作欢乐给予世界的大师;是与命运抗争的强者;是战胜了平庸和痛苦的英雄。

四、延伸拓展,走近生活。

1、思考:我们总是希望“好人一生平安”,其实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大家想一想,除了贝多芬,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像贝多芬那样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也取得了成功?

例如:古代的:凿壁偷光的匡衡、卧薪尝胆的勾践、“史圣”司马迁

外国的:保尔、霍金、海伦凯勒……

中国的:邰丽华、张海迪、半丁、杨光……

2、同学们都谈到了自己所熟悉的人。这些人物都很了不起!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迪?

出身卑微,如果努力奋斗,也能成就精彩人生;

身体残疾,如果意志坚定,也能到达成功彼岸;

身处逆境,如果顽强拼搏,也能创造人生辉煌。

五、课堂小结

三日不眠,才有名画《日出》震惊画坛;十年辛酸,才有名著《红楼》震惊文坛;一生苦难,才有名曲《命运》震惊乐坛。下面我们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体会乐曲中所蕴含的欢乐情感,汲取精神的力量。

六、作业布置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成就突出的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自己的视角为他写一篇简评,6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外貌特征—特异(不同于常人)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出生背景—卑微平凡 战胜平庸

童年回忆—不幸窘迫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物质生活—贫困艰难 战胜命运 走向成功!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爱情经历—孤独无依

抚养侄子—叛逆无情 战胜痛苦

身体素质—残疾多病

教学反思

收获:

一、课堂语言要干净、精炼、准确,同时也要富有美感。此次讲课的课堂语言一部分出自自己的思考,还有一部分是同事的帮助。精炼准确的语言可以使课堂更有效,也能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二、课堂组织的学生活动要有效。刚接触新课改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课堂活动,但是现在想来,其中有很多都是无效的活动,既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又没有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时,不能只是流于表面的活跃、热闹,一定要精心设计,并且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

三、课堂要围绕文本展开。语文教材所选都是经典篇目,经得起岁月的磨洗,经得起我们细细的品味。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拓展、拔高而完全脱离文本,那样只是舍本逐末。

语文高中教案模板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o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o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o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六、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张贴到班级博客: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一定强!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

语文高中教案模板范文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3) 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舟飞船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要有哪些困难?

(1)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2)安全返回技术。

(3)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理文章线索

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五)写作特点

1、以倒叙为主要叙事结构。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

2、语言凝练,具体生动。

(六)作业布置

编写中国航天大事纪(世界航天大事纪做参考)。

语文高中教案模板范文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表示数的多少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写,也可以用汉字写,以及各自使用的不同场合。

【教学重点】知道写字的笔顺规则:从上到下。

【课件设计】课文的插图生活中各种数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

语文高中教案模板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

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三、深入研读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

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语文高中教案模板范文 篇6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熟记文中通假字,进而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1、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结构。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情意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

2、疏通文意;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外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并熟读成诵。

2、整理课后习题。

3、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1、文学常识简介:(学生答,教师补充)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2、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进而疏通文意。

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准字词。

1、疏通文意,掌握实词与虚词。

2、帮助学生归纳:

A:一词多义

B: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C: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师,并说说它的不同含义: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语文高中教案模板范文 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文章的结构。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其论证说理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和当时流行骈文相对立,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及秦汉文体的散文)运动(是一场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既继续传统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淡化,人们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狂名。”韩愈倡言师道,勇为人师。《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三)识体:

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本文的“说”。“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议论文体。“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实践论》、《黄生借书说》。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

(四)分段朗读,解释重点词句

(五)逐层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1.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纵比

其子择师与其身耻学于师比——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比——横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过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言行,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这是对当时盛行的门第观念的有力批判、公开挑战。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正反论证,突出中心意思

这篇说理文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正面肯定从师的好处,从反面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反复论证,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并加以论证。第二段里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并分三层,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批判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尚,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论点,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论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简短地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视从师的态度。文笔简洁流利,结构严谨,把从师的道理和师的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等方面,论述得很精当透彻,富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炼的含意深刻的语句,常被后人运用。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