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热门十一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属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为最后一框题《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鉴于当前思想多元化,各种不良文化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本课的难点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时的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

②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计划采取一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景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流程:

整体思路:

(1)展示故事,情境导入

(2)讲述明星成龙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搜集地震中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对比钟南山和犯罪分子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感悟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奉献意识。

分步思路: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小故事,飓风洪水中救人

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风疾水猛,还有树枝叉的阻挠。直升机上绳索吊下的救援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甚至一度直升机也面临着坠毁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行动。经过艰难万险,救援终于取得成功。

这件事情过后,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问:用几个人的生命和直升机坠毁的危险作为代价去救援一个人,是否值得。

(设置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老师总结:不论是同学们持哪一种观点,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价值与价值观

(二)开始新课

第一目、人的价值,其逻辑顺序是价值的基本含义—————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

探究活动1、关于价值的基本含义的教学:探究活动1图片展示今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造成特大水灾、大陆在第一时间捐助钱、食物、板房以及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

设置探究问题:

①这些物资和演艺明星的义演对灾区人民有什么样的价值;

②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务的价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总结概括出具体事物的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和哲学价值的含义。

板书:

1、价值的含义、区分哲学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

设计依据:以最新的热点材料切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2、关于人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这一部分是本框的重点。本部分的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和合作探究来突出这一重点。

探究活动2:图片展示8月17日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介绍影星成龙为赈灾晚会负担所有开支(420万新台币)。有数据表明,成龙前后共捐慈善款8亿3千万左右。在中国共捐建了75所学校。

播放视频:访问成龙,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到达灾区的成龙说,公益慈善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在成龙的电影中,主题都在宣传正义和善良,同时他又不断的宣传中国化的东西,又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早在2003年,成龙就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推荐委员们对成龙的评价是:成龙在好莱坞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成龙的公益心;成龙在国际演艺界为中国争了光,他热心公益,不忘回馈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

设置探究问题:

①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一样吗?

②从成龙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价值是什么?

③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明星的事例设置情景,容易引起共鸣,通过讨论和合作探究问题,自然得出结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板书: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其逻辑顺序是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导向作用的两方面的表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本目题主要设想,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和课上探究活动,锻炼其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和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的表现,并初步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探究活动3:课前把全班分为2组,搜集汶川地震中灾区正反两方面人物的表现,然后每组出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说明搜集理由并做简单评价。

设置探究问题:事例中的同学和老师的活动受什么观念的支配?是什么使这些同学和老师在危难之中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搜集材料和课上的合作探究,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和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板书:

1、价值观的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

3、对于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作用

探究活动4:图片展示科学家钟南山在抗击非典和甲型流感方面的事迹和最近原赤峰市市长徐国元受贿审判案。

设置探究问题:上述图片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板书: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教师小结:价值观是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反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我们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奉献,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堂总结。通过“我的收获”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知识,谈谈自己本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同时在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

(四)回归生活、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结合案例,撰写小论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真谛》

五、效果分析:

学生可能出现的典型误区:

价值与价值观的关系:区别:价值是事物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属客观范畴;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主观范畴。联系: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的概念。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提升对比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对世界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并能指导正确的认识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质的概念。

【难点】

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盘古开天地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世界是否真的是由盘古或者上帝创造的,世界的本原又是什么。结合前面所学哲学基本问题,进而导入本课:物质的概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物质及其唯一特性

活动一:教师多媒体展示日月星辰、山川树木、世界上其他国家、史前巨兽化石等图片,并口述桌椅板凳、学习用具等常见物品。

请学生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并结合教材找出物质的概念,最后学生代表进行作答,并说明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活动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物质的概念和前面所列举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何区别。

2.物质的唯一特性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作答,其他小组点评补充。共同认识到,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不生不灭的;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过渡:在理解了物质是什么的基础上,我们看一下唯物主义是如何看待这个物质的世界的。

(二)世界的物质性

活动三:同桌二人为一小组,每人任选一个方向,但不得重合:

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结合教材自学5分钟后互相给同桌讲解这两方面的内容,在互相借鉴和评价的基础上,学生自愿作答,其他同学点评和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观点:有人认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于物质已经有了科学理解。请学生思考该观点的正确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进一步让学生能够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差别。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请学生代表结合教师板书及自己的笔记,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作业:

1.搜集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相关案例,并在下节课的时候分享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2.预习下节课,物质的存在状态——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四、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3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

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

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

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学生观看有关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大概印象。

2、课件展示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展图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3、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先引导学生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判断和补充。

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6、通过练习题目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题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C)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数量增加

题目二: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D)

A、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

B、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

C、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

D、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

8、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推动向农民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补充。

展示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4

【设计理念】本框题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变化规律,理论性不是很强。据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活动教学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有关消费的认识。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思考、辩论中澄清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分析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的三课的第1个框题。学生们通过学习消费的影响因素、类型和结构,有助于其树立正确消费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基础。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不同的人群消费内容、水平各不相同,即使相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消费也不尽相同,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头驾马车,这就需要研究经济生活中背后深层次原因和规律,实际生活中,居民的收入、总体物价、以及其他的因素都是居民选择消费什么、如何消费的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注意还原这些因素形成的过程,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出这一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结论,但更注重形成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1)通过学习探究影响消费的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思维能力,进一步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培养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消费类型和结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学会对经济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正确看待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3)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帮助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方案,提高其参与经济涉过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课学习已经理解有关货币和价格的知识,同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该有关消费的感性认识,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从知识逻辑的生长角度来说,学生已经有了关于货币和价格的知识,具备初步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从现实经验来说,所带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见多识广,对相关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3、非认知因素分析

由于教学设施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先期建立的知识有缺陷和不完善。受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分析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在教学时要做好相关的预设,并有准备地对待课堂上实际生成的问题。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1)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合作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在知识上帮助学生能够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恩格尔系数的含义;理解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例如通过收集资料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能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在能力上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论抽象思维,能够参与生活实践。例如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归纳出影响消费的因素,从而培养其把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的思维能力;例如引导学生运用消费的类型这一理论去认识生活各种具体消费的特点,从而培养其在抽象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现象的能力,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例如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培养其关注现实生活及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学方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本、图片资料

【教学思路】

由生活情景导入新课——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学习各种的影响消费的因素,——探究学习消费类型和结构——小结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展示案例,创设情境

2、分析案例,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当然没有那么有好的上帝来帮忙。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想要的`东西太多,结果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因为,欲望的实现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为人们提供的消费品越来越多,使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但是,对于个人来讲,面对丰富的多彩的、充满诱惑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在选择哪种产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以及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的时候,必须考虑自己的、家庭的、社会的主客观条件,如: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基本国情等。否则自己可能会成为物欲的奴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有关消费的问题。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

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课后小结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自尊自信的含义,知道自尊自信是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自尊自信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要初步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且懂得自尊自信与人的成功息息相关。

3、觉悟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认识到正确认识自己是确立个人自尊心和自信以后基础。并且自觉运用一些方法,通过有效途径,锻炼提高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自信心。同时,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信,争取成为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

(1)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

(2)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的途径。

教学难点

(1)自尊、自信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持久的自尊自信需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自尊自信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尊自信的心理品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青少年应该自觉地进行自尊自信的培养。哪么,培养自尊自信首先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板书)。

师:同学们看讲台上,我放了一个小球和一只木棍,你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个小球撬起来呢?找几个同学上来分别演示,并说出你的办法。

生演示后教师归纳:刚才一位同学说,运用杠杆原理,找一个支点,把木棍放在这个支点上,就能撬起这个小球了。他讲得非常好。假如,我们把人的自尊自信看成是这个小球,那么提升作为社会中个体的人的自尊自信就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是什么呢?这个“支点”就是正确认识自己。哪么如何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

(一)用全面的观点看待自己。

师:那么,我们下面制作一个寻人启事。每位同学拿一张纸来,用文字的形式从外表、性格、情绪、特长等方面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不用写名字。老师收上来后,找几位同学随便抽一张字条念一下,让同学们猜猜这一张寻人启事上的同学是我们班的哪一位?

生演示后教师归纳:刚才几位同学的寻人启事,我们为什么猜不出来呢?因为写的太笼统了。我们应该找出自己与别的同学的不同之处。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

师:我们要用发展地观点看待自己、要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既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又要看到自己不足,知道应该努力的方向!

议一议:从刘邦和项羽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故事,你来谈谈应该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

师: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耕耘的土壤、只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都有可能改变不理想的现实,并且取得成功,从而拥有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

二,培养自尊自信的方法的途径。

{一}创造成功的记录。

师:自尊自信是成功的产儿,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失败,如何能自尊自信起来呢?因此,我们要创造成功的记录!那么,要创造成功的记录,首先应该做什么呢?我们看一个材料:

(小故事):贝尔纳是法国的作家,一生创造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一次有奖智力竞赛、题名是:如果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出哪一幅呢?结果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纳以答案获得了该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师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谈谈要创造成功的记录,首先应该做什么呢?

生答: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目标。

师:对!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分析一下这位同学的情况、有位同学期中考试,英语只考了45分,你会给他定一个什么目标,帮助他增强自尊自信心呢?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各派一人发言。)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你给他定的目标是46分,经过努力得了47分、他积小胜为大胜,有了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的时候,发现与其他同学相比,自己有差距时,有不足时,还要善于纵向比较,今天的“我”要与昨天的“我”进行比较,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三年级几十次的考试中,一分一分的增加,自己的英语水平会一步一步的提高,体会成功的喜乐。

(二)扬民族精神。

师: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材料):研究生第一学期第一次西方文化与口语课,老师是美国人、他说这节课首先是大家彼此相互认识,然后每人选择一些日后讨论的话题,最后出个小小的测试题。

这时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小测试很简单,题目就是:”假如你去耶鲁大学留学,你需要带些什么?”

五人一个小组,大家热烈地讨论着,等我们把各自想要带的东西`列出一个清单的时候后、老师已经在黑板上写出了七八个“必需品”,如中国药品,电话本、家庭照片、国旗......而同学们列出的各种各样,最多的列了45种,最少的也有16种。

老师看完大家开的“处方”后,似乎并没有丝毫的高兴,反而从眼神里透露出一丝不满。随后他指着黑板上他所列的必需品问了10个同学,手机、手提电脑及金钱等频频入选,惟独国旗“落选”,他震惊地站在讲台上耸耸肩说:“NobodychoosetheChina—flag!(没有一个人选择国旗)”。

师:通过这个材料,同学们议一议:“维护国家尊严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这种想法对吗?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各派一人发言。)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密切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只有发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不迷信。

(材料):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放在同一个鱼缸里,但是却用一块薄玻璃把它们隔开,大鱼三番五次想去吃小鱼,却碰壁了。后来心理学家把玻璃块拿走了。大鱼、小鱼之间没有阻隔了。小鱼即使在大鱼周围游荡,大鱼也不吃它了,最后活活饿死了。

师:通过这个材料,同学们谈谈你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们面对任何问题要敢于尝试,不要迷信,更不能把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寄托与神仙和上帝。

课后练习

(1)怎样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

(2)怎样才能创造成功的记录?

(3)试举几例体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教师释疑,帮助学生掌握部分文言学习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

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

2、正字音,读文本:

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

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僇人梦亦同趣始更相枕以卧异之踞、席地而坐莫得其涯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缘染溪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文本,梳理内容:游诸山和游西山两类游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游玩的不同之处;

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游记”。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学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

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

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

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

三、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游西山,带给柳宗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全新感受,一扫“恒惴栗”的状态。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是否能从文字本身的表达能够一窥其妙呢?

仔细阅读文本,找出语气上对比点。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第二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而”字:第一节中的“而”多表修饰或者是承接,第二节中的“而”多表转折;

(2)吟诵:第一节句式简短,节奏紧凑;第二节句式较长,朗读悠长;(可通过拍手,打出节奏)

(3)结合《文心雕龙》中的.这段话,去寻找和发现语言形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交流讨论:

夫裁文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四、见景知情,知人论情。

从各个方面比较两类游玩的不同,又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游西山时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么这座西山究竟有怎样的神奇,带给了作者哪些冲击?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1)请同学梳理文本内容,结合作者生平,探究“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之“得”;

(2)结合文本内容与文本创作理论,探究作者眼中的西山是否真实存在。

这种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手法,在写景诗文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1)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五、解读山水,体味文化

贬谪永州对于颇富政治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政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山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天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得了信念上的坚定。

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环境为:“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重境界。

而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诸多名篇,其中《赤壁赋》言:“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先生又给山水游记带来另一种文化精神。

课后探究思考:

1、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中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

2、阅读柳宗元与苏轼山水游记类散文,比较二位面对仕途坎坷,表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六、阅读:

1、柳宗元“永州八记”、《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郦波、康震解读柳宗元《江雪》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9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正确对待与教师交往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积极的心态与老师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矛盾,提高与教师进行积极沟通的能力;通过小品、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技巧,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教师,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认识和评价师生矛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步人青春期,他们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泼和外露,但闭锁心理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性心理的萌芽,会慢慢地改变学生的交往状况。一方面,学生需要友谊,渴望得到朋友的信赖和尊重,需要长辈的关爱和重视。温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和老师愉快相处,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另一方面,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相处之道。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尤其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阂。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更多地以聆听者、支持者、协商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设计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创设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情景,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锻炼实际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学生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这首歌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和愿望?你愿意长大后也成为歌中的哪个“你”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管学生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注意作正面引导)

二、心情故事

说说你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是谁?他(她)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交流与沟通

1.分组讨论:从你的认识出发,你认为教师这门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师:教师的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对自身和他们的工作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我们学生对教师有更高的期望。但教师也是人,也有被社会特别是被我们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或与师生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

2.小品:老师,你错怪了我。

(故事内容:小王同学在语文课上正认真地听讲,邻座同学传过来一张纸条,约他放学后去打篮球。小王随即把纸条退还给了那个同学,并轻声劝告:“上课不要传纸条!”谁知被_发现了,马上批评了小王上课传纸条、随便讲话的行为。当时,小王同学有口难言,十分委屈……)

请你帮他出出主意:这时小王该怎么办?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处理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3.课堂调查: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表扬的情况。(采用举手的方式)

讨论:

(1)老师对我们有哪些期望或要求?

(2)我们该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

师:有些同学说得很对,我们也要理解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表扬都体现出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或与老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老师求全责备,更不应该怀恨在心。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15训练一

【板书设计】

教师教师的职业特点

批正

评确

正视师生矛盾与理

表解

学生学生自身特点

【注意事项】

1.注意正面引导。

2.分组讨论要注意对主题的提示。

3.欣赏小品时注意既要让学生说真话,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4.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10

一、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知道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2)了解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3)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其意义

(4)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发展要求

理解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意义

二、基础知识

1、公平

(1)含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要求保证人们的生活需要。(注意:收入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2)意义:是社会主义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社会。

(3)实行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保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措施:当前要着力提高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机制和机制。

③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收入,调节收入,取缔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

2、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与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又要。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又要防止;既要落实,又要提倡;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

三、思考问题

1、公平等于平均吗?公平允许差异存在吗?你认为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呢?

2、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呢?

四、深化拓展

正确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

五、巧建结构

六、应用练习

易错知识警示

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汇票、支票及其主要用途;了解外汇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节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国家金融制度。

教学重点:

外汇

教学难点:

汇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导入新课】

当我们去商店买东西时,例如说买笔,我们会直接给店主钱。然而,当我们要在网上购买一件货物或是向一些外地朋友买东西,你怎么办?

这两种就是人们常用的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前者主要是用纸币来完成货币的支付手段,而后者是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货币的收付行为。(P7)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板书)

一、信用工具(板书)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板书)

银行为什么要开展办理结算这个业务?可以避免大量使用现金带来的麻烦。大量使用现金有哪些麻烦?

学生:

1)容易丢失;

2)结算不方便;

3)外出带很多现金可能出现的意外。

过渡:所以,办理结算必须使用一些信用工具,而这些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汇票和支票。

2、常用的信用工具

⑴、信用卡(板书)

讲之前可将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已经各种其他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指出哪个为信用卡。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信用卡吗?接着指出: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发给自己信用情况较好的'公司及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以便其购买商品或取得服务的信用凭证。(P7)

提问:信用卡为什么会流行?你们在使用信用卡时,感觉到信用卡有什么好处没有?(P8练习)

就是因为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使用起来方便、安全,外出购物,使用者可以不必携带大量的现金,并且还可以超出自己的存款数进行支付;对收款人方来说,可以节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劳动;对于银行来说,发行信用卡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可向使用信用卡的一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当持卡者透支时,银行还可以作为贷款收取较高的利息。正因为信用卡如此方便,有如此的好处,所以它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行为,人人离不开卡。

过渡:点出信用卡在货币发展史上的地位,即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对于比较陌生的电子货币,必须交代清楚其内涵和外延

内涵: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外延:包括信用卡,自动柜员机,电子转帐终端等组成的银行交易工具和业务;出现电子货币的原因: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时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半导体产业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

⑵、支票(板书)

支票就是一种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请讨论P9探究活动1。并看相关链接1

注意: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

(二)、外汇(板书)

讨论P10探究活动1,(必须用到外汇)。

外汇:一国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其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它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凡用本国货币表示的有价证劵、信用工具均不属于外汇。

②它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形式的资产或支付手段,凡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外国货币不属于外汇。

汇率: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称为汇率或是汇价。汇率表明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

汇率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方法。如1美元可以兑换8元人民币,即$1=¥8。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如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25美元,即¥1=id="article-content1">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热门十一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属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为最后一框题《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鉴于当前思想多元化,各种不良文化对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本课的难点问题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时的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

②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计划采取一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景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流程:

整体思路:

(1)展示故事,情境导入

(2)讲述明星成龙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搜集地震中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对比钟南山和犯罪分子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感悟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奉献意识。

分步思路:

(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小故事,飓风洪水中救人

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风疾水猛,还有树枝叉的阻挠。直升机上绳索吊下的救援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甚至一度直升机也面临着坠毁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行动。经过艰难万险,救援终于取得成功。

这件事情过后,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问:用几个人的生命和直升机坠毁的危险作为代价去救援一个人,是否值得。

(设置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老师总结:不论是同学们持哪一种观点,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价值与价值观

(二)开始新课

第一目、人的价值,其逻辑顺序是价值的基本含义—————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

探究活动1、关于价值的基本含义的教学:探究活动1图片展示今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袭击台湾造成特大水灾、大陆在第一时间捐助钱、食物、板房以及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

设置探究问题:

①这些物资和演艺明星的义演对灾区人民有什么样的价值;

②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务的价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总结概括出具体事物的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和哲学价值的含义。

板书:

1、价值的含义、区分哲学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

设计依据:以最新的热点材料切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2、关于人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这一部分是本框的重点。本部分的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和合作探究来突出这一重点。

探究活动2:图片展示8月17日两岸三地的演艺明星义演赈灾,介绍影星成龙为赈灾晚会负担所有开支(420万新台币)。有数据表明,成龙前后共捐慈善款8亿3千万左右。在中国共捐建了75所学校。

播放视频:访问成龙,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到达灾区的成龙说,公益慈善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在成龙的电影中,主题都在宣传正义和善良,同时他又不断的宣传中国化的东西,又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早在2003年,成龙就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推荐委员们对成龙的评价是:成龙在好莱坞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成龙的公益心;成龙在国际演艺界为中国争了光,他热心公益,不忘回馈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

设置探究问题:

①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一样吗?

②从成龙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价值是什么?

③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学生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明星的事例设置情景,容易引起共鸣,通过讨论和合作探究问题,自然得出结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板书: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其逻辑顺序是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导向作用的两方面的表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本目题主要设想,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和课上探究活动,锻炼其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价值观的基本含义和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的表现,并初步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探究活动3:课前把全班分为2组,搜集汶川地震中灾区正反两方面人物的表现,然后每组出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说明搜集理由并做简单评价。

设置探究问题:事例中的同学和老师的活动受什么观念的支配?是什么使这些同学和老师在危难之中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搜集材料和课上的合作探究,理解价值观的含义和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板书:

1、价值观的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

3、对于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作用

探究活动4:图片展示科学家钟南山在抗击非典和甲型流感方面的事迹和最近原赤峰市市长徐国元受贿审判案。

设置探究问题:上述图片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板书: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教师小结:价值观是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反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我们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奉献,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堂总结。通过“我的收获”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知识,谈谈自己本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同时在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

(四)回归生活、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结合案例,撰写小论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真谛》

五、效果分析:

学生可能出现的典型误区:

价值与价值观的关系:区别:价值是事物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属客观范畴;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主观范畴。联系: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的概念。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提升对比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对世界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并能指导正确的认识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质的概念。

【难点】

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盘古开天地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世界是否真的是由盘古或者上帝创造的,世界的本原又是什么。结合前面所学哲学基本问题,进而导入本课:物质的概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物质及其唯一特性

活动一:教师多媒体展示日月星辰、山川树木、世界上其他国家、史前巨兽化石等图片,并口述桌椅板凳、学习用具等常见物品。

请学生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并结合教材找出物质的概念,最后学生代表进行作答,并说明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活动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物质的概念和前面所列举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何区别。

2.物质的唯一特性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作答,其他小组点评补充。共同认识到,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不生不灭的;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过渡:在理解了物质是什么的基础上,我们看一下唯物主义是如何看待这个物质的世界的。

(二)世界的物质性

活动三:同桌二人为一小组,每人任选一个方向,但不得重合:

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结合教材自学5分钟后互相给同桌讲解这两方面的内容,在互相借鉴和评价的基础上,学生自愿作答,其他同学点评和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观点:有人认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于物质已经有了科学理解。请学生思考该观点的正确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进一步让学生能够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差别。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请学生代表结合教师板书及自己的笔记,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作业:

1.搜集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相关案例,并在下节课的时候分享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2.预习下节课,物质的存在状态——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四、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3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

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

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

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学生观看有关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大概印象。

2、课件展示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展图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3、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先引导学生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判断和补充。

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6、通过练习题目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题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C)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数量增加

题目二: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D)

A、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

B、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

C、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

D、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

8、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推动向农民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补充。

展示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4

【设计理念】本框题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变化规律,理论性不是很强。据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活动教学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有关消费的认识。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思考、辩论中澄清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分析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的三课的第1个框题。学生们通过学习消费的影响因素、类型和结构,有助于其树立正确消费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基础。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不同的人群消费内容、水平各不相同,即使相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消费也不尽相同,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头驾马车,这就需要研究经济生活中背后深层次原因和规律,实际生活中,居民的收入、总体物价、以及其他的因素都是居民选择消费什么、如何消费的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注意还原这些因素形成的过程,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出这一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结论,但更注重形成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1)通过学习探究影响消费的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思维能力,进一步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培养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消费类型和结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学会对经济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正确看待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3)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帮助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方案,提高其参与经济涉过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课学习已经理解有关货币和价格的知识,同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该有关消费的感性认识,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从知识逻辑的生长角度来说,学生已经有了关于货币和价格的知识,具备初步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从现实经验来说,所带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见多识广,对相关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3、非认知因素分析

由于教学设施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先期建立的知识有缺陷和不完善。受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分析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在教学时要做好相关的预设,并有准备地对待课堂上实际生成的问题。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1)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合作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在知识上帮助学生能够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恩格尔系数的含义;理解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例如通过收集资料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能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在能力上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论抽象思维,能够参与生活实践。例如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归纳出影响消费的因素,从而培养其把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的思维能力;例如引导学生运用消费的类型这一理论去认识生活各种具体消费的特点,从而培养其在抽象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现象的能力,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例如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培养其关注现实生活及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学方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本、图片资料

【教学思路】

由生活情景导入新课——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学习各种的影响消费的因素,——探究学习消费类型和结构——小结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展示案例,创设情境

2、分析案例,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当然没有那么有好的上帝来帮忙。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想要的`东西太多,结果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因为,欲望的实现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为人们提供的消费品越来越多,使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但是,对于个人来讲,面对丰富的多彩的、充满诱惑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在选择哪种产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以及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的时候,必须考虑自己的、家庭的、社会的主客观条件,如: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基本国情等。否则自己可能会成为物欲的奴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有关消费的问题。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学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品质。

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

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具体讲解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课后小结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自尊自信的含义,知道自尊自信是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自尊自信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要初步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且懂得自尊自信与人的成功息息相关。

3、觉悟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认识到正确认识自己是确立个人自尊心和自信以后基础。并且自觉运用一些方法,通过有效途径,锻炼提高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自信心。同时,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信,争取成为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

(1)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点。

(2)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的途径。

教学难点

(1)自尊、自信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持久的自尊自信需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自尊自信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尊自信的心理品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青少年应该自觉地进行自尊自信的培养。哪么,培养自尊自信首先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板书)。

师:同学们看讲台上,我放了一个小球和一只木棍,你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个小球撬起来呢?找几个同学上来分别演示,并说出你的办法。

生演示后教师归纳:刚才一位同学说,运用杠杆原理,找一个支点,把木棍放在这个支点上,就能撬起这个小球了。他讲得非常好。假如,我们把人的自尊自信看成是这个小球,那么提升作为社会中个体的人的自尊自信就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是什么呢?这个“支点”就是正确认识自己。哪么如何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

(一)用全面的观点看待自己。

师:那么,我们下面制作一个寻人启事。每位同学拿一张纸来,用文字的形式从外表、性格、情绪、特长等方面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不用写名字。老师收上来后,找几位同学随便抽一张字条念一下,让同学们猜猜这一张寻人启事上的同学是我们班的哪一位?

生演示后教师归纳:刚才几位同学的寻人启事,我们为什么猜不出来呢?因为写的太笼统了。我们应该找出自己与别的同学的不同之处。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

师:我们要用发展地观点看待自己、要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既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又要看到自己不足,知道应该努力的方向!

议一议:从刘邦和项羽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故事,你来谈谈应该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

师: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耕耘的土壤、只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都有可能改变不理想的现实,并且取得成功,从而拥有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

二,培养自尊自信的方法的途径。

{一}创造成功的记录。

师:自尊自信是成功的产儿,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失败,如何能自尊自信起来呢?因此,我们要创造成功的记录!那么,要创造成功的记录,首先应该做什么呢?我们看一个材料:

(小故事):贝尔纳是法国的作家,一生创造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一次有奖智力竞赛、题名是:如果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出哪一幅呢?结果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纳以答案获得了该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师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谈谈要创造成功的记录,首先应该做什么呢?

生答: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目标。

师:对!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分析一下这位同学的情况、有位同学期中考试,英语只考了45分,你会给他定一个什么目标,帮助他增强自尊自信心呢?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各派一人发言。)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你给他定的目标是46分,经过努力得了47分、他积小胜为大胜,有了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的时候,发现与其他同学相比,自己有差距时,有不足时,还要善于纵向比较,今天的“我”要与昨天的“我”进行比较,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三年级几十次的考试中,一分一分的增加,自己的英语水平会一步一步的提高,体会成功的喜乐。

(二)扬民族精神。

师: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材料):研究生第一学期第一次西方文化与口语课,老师是美国人、他说这节课首先是大家彼此相互认识,然后每人选择一些日后讨论的话题,最后出个小小的测试题。

这时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小测试很简单,题目就是:”假如你去耶鲁大学留学,你需要带些什么?”

五人一个小组,大家热烈地讨论着,等我们把各自想要带的东西`列出一个清单的时候后、老师已经在黑板上写出了七八个“必需品”,如中国药品,电话本、家庭照片、国旗......而同学们列出的各种各样,最多的列了45种,最少的也有16种。

老师看完大家开的“处方”后,似乎并没有丝毫的高兴,反而从眼神里透露出一丝不满。随后他指着黑板上他所列的必需品问了10个同学,手机、手提电脑及金钱等频频入选,惟独国旗“落选”,他震惊地站在讲台上耸耸肩说:“NobodychoosetheChina—flag!(没有一个人选择国旗)”。

师:通过这个材料,同学们议一议:“维护国家尊严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这种想法对吗?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各派一人发言。)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密切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只有发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不迷信。

(材料):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放在同一个鱼缸里,但是却用一块薄玻璃把它们隔开,大鱼三番五次想去吃小鱼,却碰壁了。后来心理学家把玻璃块拿走了。大鱼、小鱼之间没有阻隔了。小鱼即使在大鱼周围游荡,大鱼也不吃它了,最后活活饿死了。

师:通过这个材料,同学们谈谈你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们面对任何问题要敢于尝试,不要迷信,更不能把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寄托与神仙和上帝。

课后练习

(1)怎样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

(2)怎样才能创造成功的记录?

(3)试举几例体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教师释疑,帮助学生掌握部分文言学习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

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

2、正字音,读文本:

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

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僇人梦亦同趣始更相枕以卧异之踞、席地而坐莫得其涯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缘染溪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文本,梳理内容:游诸山和游西山两类游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游玩的不同之处;

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游记”。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学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

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

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

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

三、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游西山,带给柳宗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全新感受,一扫“恒惴栗”的状态。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是否能从文字本身的表达能够一窥其妙呢?

仔细阅读文本,找出语气上对比点。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第二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而”字:第一节中的“而”多表修饰或者是承接,第二节中的“而”多表转折;

(2)吟诵:第一节句式简短,节奏紧凑;第二节句式较长,朗读悠长;(可通过拍手,打出节奏)

(3)结合《文心雕龙》中的.这段话,去寻找和发现语言形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交流讨论:

夫裁文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四、见景知情,知人论情。

从各个方面比较两类游玩的不同,又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游西山时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么这座西山究竟有怎样的神奇,带给了作者哪些冲击?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1)请同学梳理文本内容,结合作者生平,探究“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之“得”;

(2)结合文本内容与文本创作理论,探究作者眼中的西山是否真实存在。

这种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手法,在写景诗文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1)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五、解读山水,体味文化

贬谪永州对于颇富政治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政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山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天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得了信念上的坚定。

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环境为:“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重境界。

而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诸多名篇,其中《赤壁赋》言:“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先生又给山水游记带来另一种文化精神。

课后探究思考:

1、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中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

2、阅读柳宗元与苏轼山水游记类散文,比较二位面对仕途坎坷,表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六、阅读:

1、柳宗元“永州八记”、《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郦波、康震解读柳宗元《江雪》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9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正确对待与教师交往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积极的心态与老师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矛盾,提高与教师进行积极沟通的能力;通过小品、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技巧,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教师,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认识和评价师生矛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步人青春期,他们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泼和外露,但闭锁心理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性心理的萌芽,会慢慢地改变学生的交往状况。一方面,学生需要友谊,渴望得到朋友的信赖和尊重,需要长辈的关爱和重视。温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和老师愉快相处,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另一方面,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相处之道。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尤其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阂。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更多地以聆听者、支持者、协商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设计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创设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情景,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锻炼实际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学生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这首歌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和愿望?你愿意长大后也成为歌中的哪个“你”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管学生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注意作正面引导)

二、心情故事

说说你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是谁?他(她)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交流与沟通

1.分组讨论:从你的认识出发,你认为教师这门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师:教师的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对自身和他们的工作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我们学生对教师有更高的期望。但教师也是人,也有被社会特别是被我们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或与师生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

2.小品:老师,你错怪了我。

(故事内容:小王同学在语文课上正认真地听讲,邻座同学传过来一张纸条,约他放学后去打篮球。小王随即把纸条退还给了那个同学,并轻声劝告:“上课不要传纸条!”谁知被_发现了,马上批评了小王上课传纸条、随便讲话的行为。当时,小王同学有口难言,十分委屈……)

请你帮他出出主意:这时小王该怎么办?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处理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3.课堂调查: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表扬的情况。(采用举手的方式)

讨论:

(1)老师对我们有哪些期望或要求?

(2)我们该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

师:有些同学说得很对,我们也要理解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表扬都体现出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或与老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老师求全责备,更不应该怀恨在心。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15训练一

【板书设计】

教师教师的职业特点

批正

评确

正视师生矛盾与理

表解

学生学生自身特点

【注意事项】

1.注意正面引导。

2.分组讨论要注意对主题的提示。

3.欣赏小品时注意既要让学生说真话,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4.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10

一、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知道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2)了解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3)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其意义

(4)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发展要求

理解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意义

二、基础知识

1、公平

(1)含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要求保证人们的生活需要。(注意:收入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2)意义:是社会主义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实现发展、社会。

(3)实行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保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措施:当前要着力提高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机制和机制。

③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收入,调节收入,取缔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

2、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与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又要。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又要防止;既要落实,又要提倡;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

三、思考问题

1、公平等于平均吗?公平允许差异存在吗?你认为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呢?

2、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呢?

四、深化拓展

正确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

五、巧建结构

六、应用练习

易错知识警示

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情境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主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汇票、支票及其主要用途;了解外汇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节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国家金融制度。

教学重点:

外汇

教学难点:

汇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导入新课】

当我们去商店买东西时,例如说买笔,我们会直接给店主钱。然而,当我们要在网上购买一件货物或是向一些外地朋友买东西,你怎么办?

这两种就是人们常用的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前者主要是用纸币来完成货币的支付手段,而后者是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货币的收付行为。(P7)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板书)

一、信用工具(板书)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板书)

银行为什么要开展办理结算这个业务?可以避免大量使用现金带来的麻烦。大量使用现金有哪些麻烦?

学生:

1)容易丢失;

2)结算不方便;

3)外出带很多现金可能出现的意外。

过渡:所以,办理结算必须使用一些信用工具,而这些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汇票和支票。

2、常用的信用工具

⑴、信用卡(板书)

讲之前可将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已经各种其他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指出哪个为信用卡。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信用卡吗?接着指出:信用卡含义:是银行发给自己信用情况较好的'公司及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以便其购买商品或取得服务的信用凭证。(P7)

提问:信用卡为什么会流行?你们在使用信用卡时,感觉到信用卡有什么好处没有?(P8练习)

就是因为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使用起来方便、安全,外出购物,使用者可以不必携带大量的现金,并且还可以超出自己的存款数进行支付;对收款人方来说,可以节省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劳动;对于银行来说,发行信用卡不但节省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金的劳动,而且可向使用信用卡的一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当持卡者透支时,银行还可以作为贷款收取较高的利息。正因为信用卡如此方便,有如此的好处,所以它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行为,人人离不开卡。

过渡:点出信用卡在货币发展史上的地位,即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对于比较陌生的电子货币,必须交代清楚其内涵和外延

内涵: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外延:包括信用卡,自动柜员机,电子转帐终端等组成的银行交易工具和业务;出现电子货币的原因: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时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半导体产业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

⑵、支票(板书)

支票就是一种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请讨论P9探究活动1。并看相关链接1

注意: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

(二)、外汇(板书)

讨论P10探究活动1,(必须用到外汇)。

外汇:一国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其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它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凡用本国货币表示的有价证劵、信用工具均不属于外汇。

②它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形式的资产或支付手段,凡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外国货币不属于外汇。

汇率: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称为汇率或是汇价。汇率表明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

汇率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方法。如1美元可以兑换8元人民币,即$1=¥8。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折合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如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25美元,即¥1=$0.125。目前,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均使用直接标价法。

讨论P10探究活动,并联系时政热点:小组讨论升值与贬值的利弊。(结论:稳定的意义)

本课总结:这堂课我们懂得什么是信用卡、支票、汇票,知道什么是外汇,理解保持币值稳定的意义。

作业: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利弊。

.125。目前,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均使用直接标价法。

讨论P10探究活动,并联系时政热点:小组讨论升值与贬值的利弊。(结论:稳定的意义)

本课总结:这堂课我们懂得什么是信用卡、支票、汇票,知道什么是外汇,理解保持币值稳定的意义。

作业: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利弊。